俯下身,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
字数:1759
2023-12-06
版名:悦读
□郭 婵
翻阅普利辉老师所写的《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从序文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为深耕乡村教育二十多年的“草根教师”代表,普老师用质朴无华的语言,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一条从平凡到优秀的成长之路。从普老师的文字里,能看出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对年轻教师的谆谆教诲以及他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执着追求。
普老师认为,作为教师要学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真实的学生学情,对此我深表赞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往往都会非常重视课前备课,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授课的筹备上,而部分教师因精力有限,无暇充分了解学生课前知识准备情况,有时迫于教学计划时间紧、任务重,还会一箩筐地将知识传输出去,并不重视学生是否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了解学情的上课,往往使得学生跟不上、一脸懵、学得累,容易将学习变得表面化、浅显化。整堂课充斥着作秀表演的气息,实则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把学生视作活生生的人,课堂效率也并不高,这种课堂应该是我们立志去摒弃和改变的。普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否则教学就是无意义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学情呢?普老师说出的三个字“俯下身”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俯下身,意味着放低姿态,了解学生。近期我聆听了赵德成老师的讲座,他指出当前许多公开课表演意味很浓,很多教师看似在教学中重视了学生、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了结合,实则没有真正俯下身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没有真正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更没有合理预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种种困境。他举了一些课堂实例作为佐证,比如许多数学教师在备一节讲百分数用法的课时,都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但又习惯性地、毫无新意地选取班内男女生人数的占比来举例。这其实是一种“教学懒政”,是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体现。因为这个例子一来学生非常熟悉会感到无聊乏味,二来这个例子不是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例子,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之义。赵老师还指出生活中的百分比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带来的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学生会联想到食品、日用品等包装袋上随处可见的百分比,还会自己去琢磨每一个百分比的含义,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等方式,无形中学生连化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掌握了。
可见,俯下身意味着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而是尊重学生、放低姿态的引路人,唯有俯下身、低姿态,才能将教学视角巧妙转化对调,真正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境遇,从而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获得成就感。
俯下身,意味着真诚关爱,亲近学生。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回想自己学生时代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可能是那些苦口婆心地唠叨的老师,是对我们恨铁不成钢又悄悄“开小灶”的老师,是狠狠批评过我们又默默关注着我们的老师。其实无论是何种模样的老师,多年后能让我们回忆起来带着感恩、微笑和祝福的,不就是当年为我们付出过真诚关爱的老师吗?
教育学说到底是关系学,人本就是社会动物,学生更是生活在学校这样的小社会中,他/她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网相对狭窄。作为学生可以依赖的长辈,如果教师总是摆出颐指气使的高姿态,习惯性地发号施令,用身份和地位上的不对等去压制学生,那么学生在学校场域中就体会不到应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不用提其他层次需求的满足了。因此,教师应当俯下身,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和后进生,他们由于长期的学业不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有心、用心、尽心,执着地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一定能为那些处在阴霾中的孩子们带来一丝久违的阳光。
俯下身,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却并不容易。这其中本就存在师生关系天然的屏障和悬殊,又存在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环境下的种种差异。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想我们能够做到的并不是无视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而只顾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而是真正站在育人的立场上,去反思、去探寻、去摸索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张文质老师提出“觉者为师”,觉察永远是第一位的,开始反思才会有改变的可能。让我们一起在教育生活中持续探索“俯下身”的新途径、新方法,迈出成长为自我革新式教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