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如树

□姚方

字数:1486 2023-12-06 版名:成长
  上课铃响,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发现后排坐着不少同事和年轻的实习老师,“被迫”上了一节“公开课”。最近这几年,参与学校“青蓝工程”带徒弟,指导延安大学学科语文硕士实习生,这样的“公开课”几乎一直在进行。看着年轻好学的他们,时常会想起当初的自己,想起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自己在公开课、赛教课中收获的拔节成长。
  还记得人生中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刚入职的第三周,讲的是《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自然段,烛之武智退秦师,为危在旦夕的郑国求得生还的一线生机。当时预设的教学内容包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现象、梳理游说内容的层次、分析烛之武和秦伯形象、学习烛之武的外交艺术等。出乎意料的是,准备的教学内容20分钟就全部完成,无奈之下,又讲了最后一段。最尴尬的是讲完最后一段还不到下课时间,只好又硬着头皮讲了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一段相关的文言语段。人生中第一次公开课就这样在狼狈不堪中以失败告终。虽然听课的老师们在评课过程中反复安慰鼓励,自己却因为这堂课的失败在后续的三年,没有勇气上过一次公开课。
  直到三年后,一节没有多少亮点的《劝学》才打破了我对公开课的畏惧。
  真正给予我勇气和力量的公开课是2014年3月16日。那一天,我参加了学校第七届“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决赛。学校首次完全按照省市级比赛模式和环节进行:按节次抽题(我抽到的课题是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90分钟裸备课、10分钟说课和30分钟讲课。比赛当天恰逢延安市高考研讨会,主管教学的路校长邀请与会的语文老师们前来听课。教室里挤满了听课的评委和同事同行。第一次面对这样庞大的阵势,经过几年沉淀历练的我没有紧张,没有胆怯,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讲出了属于自己的赛教风格,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我凭借这节课获得一等奖,被学校推送参加当年的市级选拔。市级选拔顺利通过后,又代表学校参加了陕西省教学能手评选。
  作家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2017年10月28日,时隔三年我又走在赛教的路上,参加延安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并取得了第一名的结果。历经这些年的沉潜磨砺,最初上公开课的拘谨害怕、紧张不安已经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强大和热情的喷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执教公开课、示范课自然比常态课压力更大。但是,我一直认为推掉一次压力,就失去一次让自己更强大的机会。所以这些年,我从来没有推脱拒绝过任何一次上公开课、示范课的任务。当然,我相信上好每节课是每位教师的心愿,让课堂教学过程之旅常新,让课堂教学理论之树常绿,是我们的理想。我也认识到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更要成为研究者,既要思先于行,又要以行促思,在研究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因而,每一次的公开课、示范课,我都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侧重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美好、浪漫、强大和多元。不仅如此,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全新的思考认识、物化成果和各地友谊。最重要的是,这些年的历练和习惯,还促使我认真对待每一节常态课。因为常态课中隐藏着最理想的课堂。与孩子们平等对话,看着他们噌噌拔节,感受师生共同呈现的课堂温度。
  而今,立足新课改,启用新教材,我几乎每天都在“被迫”公开课,徒弟们每节课自觉地坐在教室后排。从他们身上,我的确是看到了那些年一学期听一百余节课的自己。年轻真好!只要努力,就会有无限的可能。因为,对于一棵想要生长的树来说,没有什么贫瘠的土壤,不想生长、不再生长才是彻底的荒凉。生命当如树,永远向上,永远热烈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