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需要一种“气”

□张 盼

字数:1084 2023-12-03 版名:知行
  前些日子,我受邀参加送教下乡活动,上完《长相思》后,我写下了教学反思——诗歌教学中,诗意建构、文化熏陶、生命发展,学生应该以什么姿态立在课堂的中央?这是一个诗教问题,关于诗教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从未停止过,只愿在小学课堂中种下诗的种子。
  诗歌教学,必然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春风化雨渗透与融入,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所承载的经典文化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赏析古诗词,既是引导学习古诗词的教学义务,也是文化传承的教学使命。那么,诗教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警觉,这种警觉就是文化警觉。
  诗歌教学,打通诗体的关键在于诗意建构,这种建构是重构,是教师在备课时用诗的眼光去发现,去体察,进而将诗歌与学生,诗歌与课堂,三者重新建构起紧密的关系,否则,隔空谈诗教,无法达成诗意建构的教学境界。建构的目的是把一首诗引进课堂,引向学生的思维深处,营造一种氛围,从诗体到诗气,把学生置于诗意的教学情境之中。
  所谓诗意,并不需要教师和学生故意为之或为了诗意的建构而故作深情朗诵或痴情表达,而是在特定的氛围中,自然生发某种情愫,师生无意识地进入某种诗意的状态。
  诗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文化。教师为什么教诗,学生为什么学诗,这是教学统一的关系,需要搞清楚这两者的关系,才可能真实进行诗歌教学。
  诗歌文化熏陶,贵在有感情地朗诵,重在切己体察。朗诵是唤醒诗的第一步,诗是需要朗诵的,或者说,诗是必须朗诵的。只有朗读才能发现诗中的节奏美、韵律美,从美的朗诵走向更美的诗意世界,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过程,更是文化熏陶的过程。
  诗是简短的文字,诗是长情的告白,更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诗的存在,需要用心窥见,只有窥见其中的内核,才能发现诗的生命存在。那么,诗教过程中,对诗的生命窥见过程,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诗与学生同在,诗与学生共存。当一首诗被学生完全窥见后,诗的生命就结束了,学生的生命却得到了丰盈发展。
  那么,诗教过程中,要达成“诗意建构、文化熏陶、生命发展”三级教学目标,学生以什么姿态立在课堂中央呢?当然是以心中有诗的姿态立在课堂中央,何以保持这种姿态学诗,关键还是需要教师在诗教过程中,保持警觉的诗教姿态,以诗为载体,唤醒学生的诗心,引领学生触诗、入诗、悟诗、出诗,探寻诗中的诗心,最终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反观当今教育生态,不得不说,诗教需要勇气。我一直在思考:一首诗要真正品其诗味、悟其诗心,足够老师研究几天几夜,更别提诗教。所以,诗教的勇气在于教师要有独到的诗教观。
  总之,诗教需要一种气——教者的勇气。拥有了这种气,学生才可能在诗教过程中,生命气息得以诗意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