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育美之道

□李 瑾 何 静

字数:1662 2023-12-03 版名:教育理论
  自古以来,美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双减”政策把校内的作业负担减下来,把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减下来,为学校的美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扎根百年积淀,通过美育课程的构建及完善,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寻找到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
  育美之道:构建融合互嵌的课后服务美育课程新样态
  (一)挖掘各学科美育元素,形成学科美育拓展课程,实现学科“融美”。
  学科融“美”,既是小学美育实践的理想状态,也是儿童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依托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逻辑美、自然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并将其迁移到课后服务中进行拓展延伸。如“古画与古乐的艺术欣赏”课程,将音乐、美术课上学习的欣赏方法迁移到课后服务,通过现代与古代的音乐、美术比较,感受不同的艺术的魅力,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美感。朗诵拓展课程带领学生们通过“读、学、感、编、演”的融合,以沉浸式的体验来达到“共情”的理解,让朗读者感同身受,在经典作品中体悟什么是真善美。
  (二)基于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构建美育选择性课程,实现“实践”寻美。
  与国家课程、拓展课程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和优势互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盘活空间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突破学科、教室、校园壁垒,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增强课程适切性,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发出丰富多彩、有吸引力、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课后服务美育选择性课程。如机器人社团,孩子们通过模块的自由拼搭创造出了多样的机器人造型,以编程赋予作品动作,将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彻底激发;创意儿童画社团,将美术与生活、社会、大自然相连接,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创意表达以及美化生活,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尝试用多种材料去创造美;非洲鼓热情洋溢,富有节奏变化,孩子们在快乐击鼓的同时感受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美……学生的兴趣、特长及美育素养在美育选择性课程中充分得到培养与展现。
  (三)学科融合,打造主题式、项目式综合性美育课程,推动文化“聚美”。
  践行“大美育观”,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开发多学科交叉融合新课程,创设真实、开放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任务,围绕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主题和项目进行课程设计,实现强化艺术表现、深化审美体验、激发创意实践、增进文化理解的美育课程改革目标。如围绕“炎炎夏日,帮助青青雪糕厂推出一款新的雪糕产品”这一驱动任务,设计实施了项目式综合美育课程,以孩子们喜欢的雪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各种雪糕的配料、价格、口味、包装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新品雪糕研发寻找科学的依据;通过制作、试吃、投票等环节确定要生产的雪糕新品,精准选择消费人群,制订出新品雪糕生产方案;在追求美感的基础上,设计雪糕外包装,提升产品形象,制作宣传海报,让消费者了解新品雪糕的特色;制订推广策略,提升雪糕新品的市场占有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劳动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审美、财商、创新等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
   育美成效:师生成长、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师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以“教育之美”实现“育人之美”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感悟美、欣赏美、创新美的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力地延伸到学习、生活各个领域。
  (二)学校特色愈发鲜明。在美育的实践探索中,学校课后服务也取得了“解决家长难题、发挥教师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四方共赢的良好效果,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由成长的美好乐园。
  着眼未来,学校将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对话碰撞中,不断延展课后服务中的美育实施路径,在课程品质提升、评价方案优化、辐射引领等方面创造上升空间,使“大美育课程”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