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变什么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主科意识”

□吴玲

字数:1167 2023-11-29 版名:声音
  教育部官网近期公布了“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变主科的建议”的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体育变主科”建议,教育部回应,“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规定“体育与健康”的九年总课时占比是10%—11%,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高度重视。
  这个建议的目的是让学校对体育课更加地重视。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全面育人。没有体育,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张伯苓也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处处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育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对于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的确,我们的体育课欠账太多。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普遍存在,唯分数论的思想阻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教育功利化,忽视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体质普遍低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草莓化”“花盆化”趋势。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学校每天上好一节体育课,组织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通俗地说,学校必须按教育法律规定,开齐开足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否则就是违法。但是,对于学校不开齐不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做法,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却不追究责任。
  一些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安排明显缩水,有些学校因怕出现意外伤害减少学生运动时间;而很多家长更是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体育锻炼,原本学生的课余休闲时间也变成了变相的“补习”时间。这些因素导致广大中小学生为应试教育所累,体育运动不足,身体素质自然得不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体育变什么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主科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体育的全面参与。应在全社会树立“体育好”也是一种能力,它和“学习好”一样值得骄傲的观念。当这样的观念成为一种常识,我们也离成功的体育教育不远了。诚然,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想要改变体育课欠账太多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