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病”成青少年成长的“大患”

□戴先任

字数:1098 2023-11-29 版名:声音
  近日,某医院面向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小小年纪怎么得了抑郁症”“我们的孩子怎么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11月21日《法治日报》)

  儿童精神科门诊熙熙攘攘,是儿童青少年“心病”频发的力证。青少年成了抑郁症的高发群体。有研究机构对14—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前些年,还有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6%以上,全国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虽然儿童精神科门诊熙熙攘攘,但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就诊率却仍不到三分之一。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存在情绪障碍,不少家长对此也不以为然,有些家长与孩子还讳疾忌医,甚至对心理疾病感到羞耻,不好意思向人提及,这样就延误了对心理疾病的及时干预与治疗。另外,学校、相关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必要重视,而像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都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能划分不清、职责交叉等问题,这也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谁都管又谁都不管”。
  另外,精神卫生资源严重投入不足;青少年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比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这些都制约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
  要解决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如此前民进中央曾建议,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要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等等。同时,“心病还需心药医”,家长也不能讳疾忌医,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学校教育也要补上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短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青少年健康服务,引导与帮助青少年端正价值观与人生观,还要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同时,还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外,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与对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别让“心病”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大患”,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需合力解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成长问题和社会问题。形成各方合力,进行多方联动,综合施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迈过“成长难关”,走出心理之困,才能更好护佑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