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敬德塔

□孟朝阳

字数:1511 2023-11-29 版名:文苑
  五一期间约三五好友,住民俗,吃烧烤,爬山寻古迹,求得心灵的片刻宁静。好友家在鄠邑,秦岭七十二峪自然熟悉,说今天去一个大家不经常去的峪口,那里有一处古塔,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叫敬德塔。
  车至山下,沿着山路步行而上。山路一侧是峭壁,奇石突兀,有些吓人。一侧是潺潺溪水。树木苍翠,郁郁葱葱,鸟鸣婉转,倒也宁静。
  朋友边行边介绍:紫阁峪,原名紫盖山,是古代时终南名山之首,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千古诗篇佳作。唐代诗人李白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写道:“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后来,人们就把紫盖山改名为紫阁山。
  因为它距离长安很近,又僻静,所以许多修行者在这里修行。
  山路虽不陡峭,但阳光强烈,走一会儿还是有些累。约行至40分钟,终于见到一处院落,水泥墙围着几处建筑。树枝绑成的栅栏门上挂着一块写着“修行之处,非请勿入”的小木牌。隔着围墙,能看到里面似乎有古佛像,有标志说这里是宝林寺遗址。
  院子对面有几处长凳,大伙儿赶紧上去歇息片刻。
  这时南眺,不远处有一山峰突出,山顶矗立一座塔,满山苍翠,这不会就是敬德塔吧。
  得到肯定后,大伙儿都来劲了,起身朝上行进。
  遇到一个小亭子,旁边立有碑石,上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如果不注意,都发现不了旁边还有一条小径,掩藏在草丛中,正是这条小径,直通山上的敬德塔。
  这时才是真正在山中爬行,曲折的山路尽是石头,也倒不难走。树阴遮住了太阳,阳光从树叶缝隙中钻进来,洒落在地上,星星点点。还有一丝凉风吹在身上,非常惬意。不时还有人从上面下来,鼓励我们加油,快到了。
  约10多分钟,陡峭的山路平坦了,在绿树遮掩中眼前豁然一亮,到了。
  只见悬顶约有十来平方米,三面悬崖,四周长满松柏。敬德塔矗立在正中,塔体宏伟挺拔,雕工精细,造型秀丽,装饰典雅。在这群山环绕中,显得高大挺拔。此塔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完整无缺。阳光下,塔顶的草随风摇曳着,似乎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沧桑。
  朋友介绍道,宝林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尉迟敬德监修,故称敬德塔。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代重修,至清同治元年焚毁,仅紫阁山上这一座宝塔保存至今。塔高约17米,为四面七级楼阁式实心砖塔,每边长2.79米。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该塔是为保存唐玄奘灵骨而修建的舍利塔。我们不禁面面相觑,这里居然葬有玄奘的遗骸?他说,对啊,国家地理都提到了,佛学界、史学界都认可的。
  我绕着塔转了一圈,旁白的监控不时喊话传出“请勿久留,迅速离开”,大约是工作人员已经从监控中看到我们了,要求尽快离开。
  我们稍作休息,便起身离开。毕竟,这个平台容纳人数是有限的。
  下山时,朋友介绍说,紫阁峪内还发现二十几处摩崖石刻,据考证,多为唐时当地名流及地方官员所书,其中寒泉摩崖石刻群中有“于搜来”三字,应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所书。
  回首望去,敬德塔经风雨而历沧桑,却不改顶天立地的容颜。朋友说,他从小就爱来这里玩,寻找这千年古刹,更喜欢寻这高高矗立的敬德塔,每每在塔下,便能感觉到那种油然而生的正气。
  朋友是一位校长,典型的鄠邑男子,豪爽大气。我看着他,心中有所触动。是啊,他自己就跟这敬德一样,正气一身。
  作家安黎随同出行。他恰好写了一篇《去郊外阅世》,说郊游的最佳方式,是把自己化为一个躬身求教的读者,把旷野当作一部厚重博大的典藏,去揭开其封面,鞭辟入里地洞察其中的奥秘、辨析其中的蕴含、触摸其中的律动、汲取其中的养分、感悟其中的真谛。
  寻访敬德塔,虽有些累,但很惬意。同行有作家、记者、摄影师和老师,都算是有文化的人,我们的行程也就有了郊外阅世的感觉。在游山玩水中,来一次历史与遗址的探寻之旅,在行走中既明察秋毫,又洗耳恭听,以此来读懂历史,读懂沧桑,读懂世态变化,读懂万世轮回,最终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