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冷漠及现代教育的一次省察

□苏少伟

字数:2015 2023-11-29 版名:悦读

  近日出版的《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是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的新作,内容令人眼前一亮。道德冷漠是一个具有充足现实性与理论张力的话题。按道理,我国是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丰富的大国,积淀了深厚的道德素材、伦理资源。近代学术产生以来,我们也对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进行了整理,像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等,发掘出我国伦理的独特体系,使我们对道德话题并不陌生。但是,从古代到近代,甚至在当下,道德话题却有新的特点,尤其是随着某些社会现象的突出,道德冷漠尤受关注。我们都知道,道德冷漠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妨害,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不可小视。所以,《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对之进行教育层面的整体思考,于今尤有意义。
  本书归类是教育书籍,但在具体论述中又超越这个范畴,具有多学科的品质,在对现象、问题的描述论断中充分吸收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材料。有一个例子,高德胜认为,现代社会是道德冷漠问题的“高发期”:“道德冷漠不是现代现象,但道德冷漠的大规模爆发与传播,则是典型的现代现象。”这样的论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及其《自杀论》,书中所谈的“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即由现代性引起的。所以,高德胜的某些论述、观点,承接了多学科的思想资源,有一种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本书有一个重要论点,道德是一个现代教育的代价。现代性造成了“经济社会”“制度社会”“效率社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非道德社会”的形成。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悖论。因此,借助康德、阿伦特、鲍曼等人的理论资源,以及对教育伦理性的观察,高德胜对人的意志、道德恶等关乎道德冷漠的根源进行了多重抽象。这是本书第一部分“道德冷漠与道德恶”的论述重点。交叉的理论引证,在丰富的理论中又紧紧抓住话题,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鲜明的写作特色,并由此抽丝剥茧,逐步深入道德冷漠的根源。
  高德胜认为,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在抵抗道德冷漠,而是在加剧道德冷漠”——似乎现代教育成了悲剧性的“回旋镖”,扔出去后反而飞回来砸中自己。《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在第二部分“道德冷漠的教育关联”就立体剖析了造成道德冷漠基本困境的教育因素: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国家化、正规化、科学化,教育的“谋生术”“教育印刷术”,以及教育与人的“自我离异”,学校教育对命题记忆的推崇,对个人记忆的抑制,等等。其中有些论点,例如书中对教育的“谋生术”的追根溯源,以及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批评,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道德贫乏”却是一个让我们借此反思教育的契机。既然指出了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之过,就应该去补过。《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既是一种理论的阐发,但又超越理论,落到指导实践上。毕竟,美德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才是真实、有效的。所以,《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要唤起我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行动。其中,教育是一条途径。综合全书的文意来看,出问题的显然是现代教育的模式,而非教育本身。寻求破解之道,仍在教育本身。教育的意义如果不是增强人的善意,丰富人的道德感,那么不说它是失败的,至少也能说是有所欠缺的。所以,现代世界中的知识、技术、训令等附带在教育上的这些东西是否能够带领“人”回归自身,回归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感,是教育要去寻求解答的问题。这是书中第三部分“教育:作为道德冷漠的解救之道”的基点。
  那么,如何“去道德冷漠”?《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特别说明了“教育爱”的重要性,一再强调“教育,归根到底,是爱的体现、爱的活动”。高德胜张扬“爱”的力量,认为“作为道德爱的教育爱则是既爱学生,又爱教育关系,更爱作为教育者自身的完整”,以此作为缓解道德教育问题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爱的哲学”的偏好,或许是从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继承、发展来的,因为“爱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底色与追求”。在本书的附录中,高德胜专辟一节,论述了“爱与超越”作为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关键支点。这说明了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也显现出高德胜对道德话题思考的理论承继与个人特色。
  实事求是地说,《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所提出的“教育爱”的阐扬对于全面解决道德冷漠问题,似乎有些薄弱。笔者认为,我们的道德教育还必须在“人”的心理机制、社会的运行机制、文化的唤醒机制等方面形成有效的阻断,才能较为充足地解决道德冷漠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不是无根底的猜想,而是从全书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理论视野中延伸开来的。毕竟,这本书在对道德现象、道德事实的分析中,综合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理论,构成了丰富的阐释场域。因此,解决道德冷漠的路径,也就在于这样的综合施救中。
  总的来说,《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对道德冷漠的分析是高质量的阐释,是一种忧思现实却又具有理论救济的书写行动。它带领我们经历一次重新体验道德情感、思考现代教育的旅程,在“去道德冷漠”的过程中坚定我们对道德情感、教育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