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问起研学那件事

□徐艳霞

字数:1510 2023-11-29 版名:成长
  “徐老师,你今天在学生面前有没有说研学的事儿?是怎么说的?有没有说过激的语言?有没有让孩子站起来?”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做饭、吃饭后收拾完毕,拿起买了好久的《教育的情调》一书,还没有看两行字,手机响了,校区执行校长一连串的问句让我有点蒙,我如实地挨个问题回答,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校长又追问:“你让他们站了多长时间?一节课吗?”
  “怎么可能呢?我就是问问是谁,然后强调这次去研学要注意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就让他们坐下来了,我觉得过去的事情,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吧。”我继续解释着,心中充满着疑惑,难道出了什么问题吗?孩子受委屈啦?家长告状啦?“徐老师,我们都了解你的性格,应该不会为难孩子们,可能中间有什么误会吧!”校长欲言又止,“是出了什么事情吗?有家长打您的电话吗?”我感觉有点不对劲。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似乎难以启齿,“你看看是不是有家长打了你的电话?我们这边也是接到你班上家长的电话,有关你今天询问去年研学的事情。有个家长情绪很激动,她说给你打了电话,你没有接。所以就把电话打到我这里来了。”校长终于说出了原因。虽然我心中满是疑惑和委屈,但还得去面对,“校长,给您添麻烦了,我来和家长沟通。”
  我拨通了手机里十几分钟前未接的一个电话,很快就接通了,“您好!请问是小天妈妈吗?我是徐老师。”我自报家门,“徐老师好!”我感觉对方的声音有些不对,“今天,我是问了去年研学时哪个孩子不听话呢?我没有想到小天……”我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您凭什么问起去年的研学?您知道去年研学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一连串的发问,电话那头有明显的哭泣声,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对不起,小天妈妈,我确实不知道去年研学发生什么具体的事情,只是家委给我提了一下。我想是不是孩子们犯了小错误,挨教官的批评了。然后,过两天咱们要去研学,我想让孩子们一切听从指挥,注意安全什么的。于是我想知道是哪个孩子这么皮,过两天去研学多关注他,我就是这个想法。”我耐心解释着,“如果我今天的询问给孩子造成伤害或者是困扰,我跟孩子道个歉,我的本意不是想伤害孩子。”“徐老师,我知道您是一个好老师,但是您确实不该问,虽然我不愿再提起那件事,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让您知道整个事情的经过,事情是这样的……”电话那头,小天妈妈哽咽着,诉说着,我也了解了整个事件。
  “小天妈妈,谢谢您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想说,咱们的孩子也是有错在先的,对吧!只能说受到的惩罚太重了。其次,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修复能力,可能真正有点心里过不去的是我们大人,我们要相信孩子,更要告诉孩子们要遵守规则,无论在哪里。可能学校是唯一允许孩子们犯错的地方。”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还是希望小天能和大家一起去研学,毕竟这是一门课程,每学期都有的,咱们不可能回避,再说孩子也需要慢慢学会接触社会,更要学会如何在集体中生活。”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徐老师,我们再考虑一下,希望您明天也可以做做孩子的工作。”小天妈妈提出了想法。“好的,我来做!”半个多小时的沟通结束了,我知道家长心里还是有怨气的,虽然在和她的孩子相处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给予了孩子很多的关注和鼓励,可能在我要孩子站起来的瞬间化为乌有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我发现自己从教二十多年,仍然缺少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面对孩子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我却不知道。而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它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