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张亚莉

字数:1493 2023-11-26 版名:教育理论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贡献教育智慧、教育策略和教育担当。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除了高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之外,还要另辟蹊径,利用课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解决学习时空固化、学习方法单一等瓶颈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未来服务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要大胆将学生引向课外,在劳动实践、参观体验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思考解决科学现象和问题,养成处处留心皆科学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让教师作为有效引路人。科学教师要在准确掌握各学段科学课程标准和熟练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课外参观科技馆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现象等,提前分类整理可能遇到的科学元素,抛给学生,让学生适时发现、体会、思考、解释科学问题和现象,从而巩固深化科学知识。例如,春天,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亲手种植玉米、南瓜,让学生掌握种植技巧之外,引导学生了解花生、绿豆、土豆等种子外形并分类,进而让学生掰开种子看一看种子里边有什么,在劳动实践中引领学生掌握种子的内部结构。随后的日子,让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玉米、南瓜生长过程,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教学积累科学知识。
   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课堂之外,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走进自然,接触更多的人、事、物,经历不同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启迪智慧。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在亲历中发现科学元素,主动学习科学知识,逐渐成为学习科学的主角。新形势下,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科学的比重,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感知科学、理解科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发明创造发端于兴趣,学生们在春天养蚕、野外看油菜花、冬天打雪仗,这些活动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隐含的科学知识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教师要竭力支持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未知的热爱,以及好奇、坚韧、执着的品质。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究热情,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冬天户外的水为什么结冰,家里烧开的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利用冰、水蒸气,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理解科学服务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不仅要观察、思考,还要掌握动手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探究自然、了解社会、解释生活。教学中要安排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运动小车、指南针,探究怎样让纸飞机飞得更远等。
  让课外资源变成活教材。校外活动丰富多彩,可利用资源庞杂繁多,让学生去发掘利用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四季更迭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学生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找准切入点,构建一套让学生利用课外资源进行科学探究的提纲,引领学生在科技馆探索科学道理,在野外理解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劳动实践中了解工具使用原理,在生活中体会奥秘,让课外活动科学成分更浓,变成学生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的活教材。
  科学素养导向促使教师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还要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利用好课外资源,丰富学生在学习科学中的优质体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需求的解决问题、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每一个孩子高质量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沋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