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 以《倍的认识》为例
字数:1580
2023-11-26
版名:教育理论
□孙慧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起比较两个数量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执教这节课时,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逐层推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理解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节概念形成课,对于“倍”这个概念,学生几乎没有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支持,这就决定了倍的认识必然是从解读与模仿同步开始的。在导课环节,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比一比妹妹和妈妈的身高,我们可以说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妈妈的身高是几个妹妹的身高?
在学生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后,就直接告诉学生,妈妈的身高有两个妹妹的身高,我们就说妈妈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非常直接地将“倍”引入课堂,一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妈妈身高是妹妹的2倍,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复述,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二、分析性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
课文第一部分,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倍”是怎么来的。
1.摆一摆。出示图片摆一摆,让大家一眼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摆呢?
2.数一数,白萝卜有几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3倍就是这样来的。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除法的角度对“倍”概念的理解,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倍”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通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帮助学生理解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凸显1份与几份之间的比较关系,促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两个量的比较上,从而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比较的结果。
三、追问性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抽象,不易理解,而且看不见摸不着,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课堂上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变化中比较和抽象理解,建立“倍”的概念,体会“倍”的本质。
白萝卜有7个2根,可以说谁是谁的几倍?如果白萝卜有9个2根呢?20个2根?50个2根?100个2根?你发现了什么?兔妈妈又拔来一根胡萝卜,现在看看它们又是几倍关系?在胡萝卜和白萝卜数量的变化中,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倍来说两个量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谁和谁比,把谁看作一份,感受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拓宽途径理解“倍”的概念。
四、应用性提问深化学生的思维
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摆,自己数,自己说想法。这样学生就能说出对概念的最初的理解,不论“解释”到什么程度,都能暴露出学生的已有认知。什么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是学生说不清楚的,都能一一呈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份“缺憾”,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带领学生向问题的纵深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数学课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起比较两个数量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执教这节课时,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逐层推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理解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节概念形成课,对于“倍”这个概念,学生几乎没有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支持,这就决定了倍的认识必然是从解读与模仿同步开始的。在导课环节,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比一比妹妹和妈妈的身高,我们可以说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妈妈的身高是几个妹妹的身高?
在学生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后,就直接告诉学生,妈妈的身高有两个妹妹的身高,我们就说妈妈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非常直接地将“倍”引入课堂,一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妈妈身高是妹妹的2倍,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复述,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二、分析性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
课文第一部分,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倍”是怎么来的。
1.摆一摆。出示图片摆一摆,让大家一眼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摆呢?
2.数一数,白萝卜有几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3倍就是这样来的。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除法的角度对“倍”概念的理解,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倍”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通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帮助学生理解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凸显1份与几份之间的比较关系,促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两个量的比较上,从而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比较的结果。
三、追问性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抽象,不易理解,而且看不见摸不着,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课堂上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变化中比较和抽象理解,建立“倍”的概念,体会“倍”的本质。
白萝卜有7个2根,可以说谁是谁的几倍?如果白萝卜有9个2根呢?20个2根?50个2根?100个2根?你发现了什么?兔妈妈又拔来一根胡萝卜,现在看看它们又是几倍关系?在胡萝卜和白萝卜数量的变化中,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倍来说两个量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谁和谁比,把谁看作一份,感受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拓宽途径理解“倍”的概念。
四、应用性提问深化学生的思维
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摆,自己数,自己说想法。这样学生就能说出对概念的最初的理解,不论“解释”到什么程度,都能暴露出学生的已有认知。什么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是学生说不清楚的,都能一一呈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份“缺憾”,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带领学生向问题的纵深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数学课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