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锁高考作文题,促进教学考一致
□申承钰
字数:1873
2023-11-26
版名:知行
相较于往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与高中语文教材联系更加紧密,与语文学科本身关联性更强,体现出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命题者对语文学科深度教学的要求以及对教学考一致的呼吁。为了更好发挥高考作文题的导向作用,一线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对试题本质特征的剖析
要深度挖掘试题与课标、教材的联系,分析高考试题风格的继承与变化,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应试能力。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故事的力量”,呼应选择性必修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这一单元的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作文题中的“故事”本身就与语文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该作文题不仅考查学生一般的作文能力,还暗中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文学本身的认识,高度符合学业质量水平当中第5水平的要求。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隐含了对学生思辨性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新高考呼唤更有深度的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索欲,使之获得反思和创造的能力,力求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双减”政策所期待的回归教学本真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学亟待加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要对学科单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是注重在具体作文教学中促进教考衔接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大部分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的写作专题,这些写作专题与单元的人文主题、课文以及学习任务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按照单元整合写作教学,划分不同的写作专题,符合写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写作任务与课文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读写共生,因此,师生应当认真对待单元写作专题,不断深化学生写作时的文体思维。学生的文体思维,不仅体现在其对文体要素、特征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其写作时思维方法的运用上,体现在其对写作时所面对的特殊语境的把握上。
有了最基本的文体思维后,还要注意在写作中灵活转化以往习得的写作经验。有的教师认为既然高考是以议论文写作为考查重点,那么与议论文写作看似关联不大的单元写作任务可以在教学中摒弃。从理论来讲,诗歌是所有文体中语言最为凝练的一种,学生在写诗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能得到大幅提升,当下一些教师倡导“微型写作教学”,许多正是借助诗歌写作教学帮助学生锤炼语言。还有教师认为,往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与时事热点、当下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学写文学短评”应该摒弃。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故事的力量”,“故事”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从剖析叙事类作品入手进行议论,这与写真正的文艺评论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在内容上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需要学生进行转化,对“故事”本身没有深刻的认识,如何来谈“故事的力量”?这也可以看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师应当认真对待教材内容,不可按主观臆断,随意摒弃。从实际操作来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很难截然分开,它们经过高度的融合之后,体现为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不同单元的写作专题互相关联,只不过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其实是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写作更是要与阅读、口语交际有机结合才能焕发出活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反思,而不是简单按照某种格式进行赏析,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阅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学生了解文本创作深层次的规律后,就会进一步产生写作动机,在写作中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自主进行查漏补缺,反过来又提升阅读能力。只有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真正联系起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日常的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其运用恰当方法探究,当然,经典作品的妙处很难在短短几节阅读课上穷尽,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探索欲,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很多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困惑,但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长此以往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甚至会影响到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面对高考题的第一大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茫然无措,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想办法,让学生有效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文本,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论著,甚至在文本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精彩的论著选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能将课内文本解读与课后学术论著的阅读相结合,学生就能极大丰富自己的阅读实践,综合提高学习能力。
一是注重对试题本质特征的剖析
要深度挖掘试题与课标、教材的联系,分析高考试题风格的继承与变化,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应试能力。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故事的力量”,呼应选择性必修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这一单元的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作文题中的“故事”本身就与语文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该作文题不仅考查学生一般的作文能力,还暗中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文学本身的认识,高度符合学业质量水平当中第5水平的要求。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隐含了对学生思辨性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新高考呼唤更有深度的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索欲,使之获得反思和创造的能力,力求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双减”政策所期待的回归教学本真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学亟待加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要对学科单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是注重在具体作文教学中促进教考衔接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大部分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的写作专题,这些写作专题与单元的人文主题、课文以及学习任务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按照单元整合写作教学,划分不同的写作专题,符合写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写作任务与课文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读写共生,因此,师生应当认真对待单元写作专题,不断深化学生写作时的文体思维。学生的文体思维,不仅体现在其对文体要素、特征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其写作时思维方法的运用上,体现在其对写作时所面对的特殊语境的把握上。
有了最基本的文体思维后,还要注意在写作中灵活转化以往习得的写作经验。有的教师认为既然高考是以议论文写作为考查重点,那么与议论文写作看似关联不大的单元写作任务可以在教学中摒弃。从理论来讲,诗歌是所有文体中语言最为凝练的一种,学生在写诗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能得到大幅提升,当下一些教师倡导“微型写作教学”,许多正是借助诗歌写作教学帮助学生锤炼语言。还有教师认为,往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与时事热点、当下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学写文学短评”应该摒弃。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故事的力量”,“故事”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从剖析叙事类作品入手进行议论,这与写真正的文艺评论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在内容上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需要学生进行转化,对“故事”本身没有深刻的认识,如何来谈“故事的力量”?这也可以看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师应当认真对待教材内容,不可按主观臆断,随意摒弃。从实际操作来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很难截然分开,它们经过高度的融合之后,体现为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不同单元的写作专题互相关联,只不过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其实是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写作更是要与阅读、口语交际有机结合才能焕发出活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反思,而不是简单按照某种格式进行赏析,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阅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学生了解文本创作深层次的规律后,就会进一步产生写作动机,在写作中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自主进行查漏补缺,反过来又提升阅读能力。只有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真正联系起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日常的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其运用恰当方法探究,当然,经典作品的妙处很难在短短几节阅读课上穷尽,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探索欲,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很多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困惑,但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长此以往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甚至会影响到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面对高考题的第一大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茫然无措,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想办法,让学生有效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文本,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论著,甚至在文本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精彩的论著选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能将课内文本解读与课后学术论著的阅读相结合,学生就能极大丰富自己的阅读实践,综合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