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非教学任务”影响教书育人

□张玉胜

字数:1101 2023-11-22 版名:声音
  最近,高三班主任张荃收到一份关于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的通知,“家长不戴头盔,要处理我,要通报批评我。”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何卫公每天都要处理类似的通知文件,其中很多与学校教育教学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不得不遵照通知要求,在学校里安排五花八门的“非教学任务”。(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诚如新闻中那位民办学校校长所言,“最多的一年,我们曾经收到过接近4000份各类文件,有35%左右是跟教学无关的。”这些来自社会各界五花八门的“非教学任务”,不仅挤占了教师的主业时间,也分散了他们的履职精力,让教师难以专心致志地教书育人。为教师减负已成为广大教师和社会民众的共同心声。
  据中青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教师接收到的非教学任务不仅涉及“扫黄打非”宣传教育、禁烧秸秆宣传等,还有家庭情况摸底、强制下载各类APP、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填表造册、卖保险等。有学者为此做过专题调研,深感教师的非教学任务确实很多。曾有教师向他抱怨:“除了畜牧局不进学校以外,所有的部门都进学校!”有人调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扶贫报表巡河……”更为重要的,凡事都要求“留痕”,各种平台系统都要排名、报数据,任务推进效率低还要被通报批评。
  原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清静校园,缘何会成为不少政府部门极易紧盯的工作抓手?究其原因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教师队伍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把任务交给他们让人放心;二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触面最广,便于较好较快地完成相关任务;三是受“从娃娃抓起”的惯性思维影响,导致凡事都想“进校园”。由于学生具有“小手牵大手”的宣传、倒逼、促进效用,导致许多政府部门都看到并想依靠“家家户户有学生”这一群体优势来布置和完成任务。
  过多过滥的“非教学任务”,并非教育本身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当为难以根绝的形式主义弊端。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9年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列举出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额外负担的具体表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落实中央要求,切实为教师减负,最重要的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首先,要通过对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款的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教书育人、进修培训、参与管理和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强化对教师减负相关法律实施的监督与处罚,确保教师减负的有效落地。
  再者,要适当赋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对“非教学任务”进校园的“说不”权利,建立对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的清理机制,为安静校园、安心教学打造防火墙、划出隔离带,避免闲杂事务侵占正常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