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互动莫“踩雷” 根植课堂奏序章
□刘思彤
字数:1640
2023-11-19
版名:知行
课前互动是上课时沟通师生情感的重要环节,更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为整堂课的氛围定下基调,不仅体现着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也体现其教学理念和教育智慧。我近期观摩了一些公开课,发现老师们在课前互动环节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1.教师展示≠技能炫耀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本位,课前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序幕,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出发点,师生之间互相影响,而不能把课前互动当成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一名老师在《渔歌子》的教学前,带领学生吟唱《采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采薇》诘屈聱牙、难解其意,孩子们越唱越没有兴趣,“笑渐不闻声渐悄”,或左顾右盼,或蔫头耷脑,课堂教学也很长时间不能集中精神。还有一位青年教师在课前表演了诗歌朗诵,音质饱满、声情并茂,当时确实赢得了一片掌声。但到了课堂教学的朗诵环节时,老师努力鼓励,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表达。
授课教师希望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想法可以理解。但过分强调展示自己而罔顾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实质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课前互动时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尽可能地创设平等轻松的互动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活动,把创造的机会多留一点给学生,力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互动热烈≠互动有效
课前互动是以激活思维为目标的,如果只是表层的问答,没有入脑动情的交流和思考,不仅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消磨了积极性,就很难再有课堂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重新认识,这样的互动就属于无效互动、虚假互动。
有效互动是一切教学互动的落脚点。课前互动应该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使课前互动效果落到实处。
3.形式多样≠漫无目的
课前互动虽然不是正式的教学环节,但它也姓“课”。互动的形式,可以是组织游戏来活跃气氛、缓解紧张;可以是交流谈话来拉近距离、消除隔阂;也可以是适度铺垫来明确要求、观察学生。它始终根植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绝不是漫无目的、与课堂脱节的随意交流。
一位老师在课前互动时说:“同学们的校服红黄相间真好看,像什么呀?”
学生答:“像西红柿炒鸡蛋。”老师接着问:“大家爱吃西红柿炒鸡蛋吗?”“有谁知道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还有谁会做别的菜?”等问题。孩子们热情高涨,踊跃地回答着会炒青菜、炒土豆丝等。这时上课铃响起,老师立刻带着孩子们开始了《忆江南》的学习。
从烟火气到诗情画意,过渡衔接的时间又不充足,别说是年幼的孩子,我们听课老师都觉得难以转换情绪和思维。果然,课堂上孩子们迟迟无法进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这就是互动环节的导向与课堂教学的需求脱节的缘故。
另一位老师同样是从校服入手,就实现了激活和铺垫的有效引导。我简单记录如下:
师:从校服上可以看出同学们来自泾渭小学,谁能告诉我们,咱们的学校为什么起名泾渭小学?
生1: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泾河和渭河交界的地方。
师:有个成语,是专门形容泾河与渭河交界的,大家知不知道是哪个成语?
生2:泾渭分明。
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3:比喻界限和好坏分得很清楚。
师:大家能不能用这个成语造个句?
(生纷纷举手回答,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造的句子真好!成语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色之一,短短几个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老师再说一个成语,看谁知道是什么意思——挥汗成雨。
生纷纷回答:形容出汗很多。
师:大家真聪明,一下子就答出了这个成语的第一层意思,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第二层意思?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晏子使楚》。
这位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将互动导向成语学习,在提问中启迪,在肯定中鼓励,并不露痕迹地引入新课的学习,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做足准备,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惫。”教师在课前互动要避开“雷区”,巧妙设计,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点燃学生思维火把,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收获高效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