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育入口 优化劳动训练

□刘士芹 林凡瑞

字数:1807 2023-11-19 版名:知行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内容体现,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劳动课的开展和落实,已深入人心且初见成效。但劳动教育并非纸上谈兵、空头说教,应该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切身感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本领。
  劳动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法和学法,既要讲求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劳动训练的指导,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创融通、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在劳动训练中,教师既要在学生、家长的认知提升上多努力,又要在劳动实践的操行上下功夫,找准教育入口,着力探究,突破深入,不断优化劳动训练,提升教育效果。
  一、在“盲点”处着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盲点”是生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因此又称“生理盲点”。“盲点”常常用来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人忽略的地方。它往往使人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影响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和认知。
  就学校和家庭来说,误入“盲点”的学生和家长大有人在,因此,劳动教育任重道远,时刻不容松懈。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所以,要优化劳动训练,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意识问题,尤其要在思想的“盲点”上着力,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将其引入正确的运行轨道上。要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增长本领,还可以变得头脑聪慧,思维灵活,更能够实现道德的提升,体魄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成真正的人。只有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才能重视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劳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人文教育,让孩子知道当下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他人的劳动付出,因此要对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敬畏的心,要真诚地尊重各行各业的不同的劳动者,崇尚工匠精神,敬仰创新精神,保持勤劳作风,让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二、在“疑点”处透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处和惊奇开始。”劳动教育也是如此,要通过设疑、释疑、解惑等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到山坡上挖野菜。一个学生看到胡椒树,就对大家说,做豆腐时一定不能用它当柴烧,否则,豆腐不能凝结成块。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就立刻问该学生是咋知道的。那个学生支支吾吾地说,是听奶奶说的。豆腐能不能凝结成块,与烧什么柴有啥关系?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乡下的老规矩、老说法多,很多是唯心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思量,决定以此为契机,向学生布置一项家庭实践作业:用胡椒树枝烧火做豆腐,验证一下豆腐能不能结块。疑虑重重的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回家帮助家人做豆腐。第二天的“劳动经验分享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用胡椒树枝当柴烧,做豆腐能够凝结成块。
  在“疑点”处入手,优化劳动训练是一种教育机智。作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巧抓机遇,及时施教;劳动课与其他学科一样,也充满了乐趣。世事洞明皆学问,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设疑”“答疑”的过程,劳动课的教学与训练,更要时时把握这一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学生质疑解惑的兴趣,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三、在“难点”处突破,激发学生劳动潜能
  凡事都有难易之分。雨果说:“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难点处发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蹦一蹦摘桃子,体验成就感。
  劳动教育中的难点一般显现在学生不易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上。难点又是因人而异的,有的问题放在这部分同学身上是难点,但放在其他同学身上可能就是容易点。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如果每一次训练的难点确定不当,突破不了,学生就会出现学习障碍,不但会影响当前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以后的教学环节和训练内容,难点问题逐渐积累、增多,势必会造成整门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并且,由于诸多难点问题的长期困扰,也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的信心下降,情绪低落。
  教师正确确定教学和训练的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态度、教育能力的衡量标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尤其是负责劳动训练的教师务必要多动脑、备好课,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立足重点内容,在难点处深入分析并逐步攻克,激发学生劳动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