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推进的思考

□李子森

字数:1462 2023-11-19 版名:教育理论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效果还是难尽人意。调查发现,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仅靠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机构单兵作战是远远不够的,还亟须所有学科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的理性思考
  一是政策层面持续不断强化。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也印发了《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宝鸡市教育局以“立德树人笃行育心”为根本任务,先后印发《宝鸡市加强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宝鸡市“新时代·新心育”向阳行动工作方案》。
  二是行动层面持续发力。自上而下,从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宝鸡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地,不断规范“县区-学校-班级-教师”四级心理危机防控体系,形成了“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科教师-班干部-家长”的“八位一体”的扁平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多维度观察、多向度调控、多角度影响”的“三多”干预机制,宝鸡经验曾在陕西省推广。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人深思。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调查了三十多万名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上升了很多。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中小学生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推进的三种对策
  实践证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全学科推进才能凝聚合力,发挥更大的效应。
  一是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2022年4月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解到道德与法治(道法)课程和体育与健康(体健)课程,同时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孤立,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伴相生。心理教育机构应该成为协调指导机构,逐步淡化卫生学倾向,回归教育本位。
  二是学科教师要努力提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靳娟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俞国良发表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考量》中指出,心理健康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思想性,贴近现实生活,凸显时代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设定的核心素养是健康行为,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强化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要坚持发展性理念、全面性理念、差异性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深度理解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三是学科教师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常学常新的一贯性。学科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十分必要和重要,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员。陕西省教育厅等四部门明确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等培训的必修内容,计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学时。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