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国画 长治堆锦

□白晋华

字数:1898 2023-11-15 版名:文化
  “堆花如云、塑锦成画。”长治堆锦是山西省长治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纸做底、棉为胎、绸缚面、施以色、堆成画”,是一种以丝绸为主要材料,经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浮雕效果的工艺装饰画,享有“立体国画”的美称。堆锦艺术用丝绸锦缎特有的柔顺滑爽质感美、色泽多彩华丽美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化平凡为神奇,变质朴为华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长治堆锦博物馆馆长闫向军,是长治堆锦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在谦和、平易近人,虽年过半百却是精神奕奕,说到他坚守与喜爱的堆锦技艺,满脸笑意两眼放光。跟随他步入博物馆,仿佛进入了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堆锦天堂,四壁陈列中既有明清时期的遗作,也有现代工艺的新品。明清堆锦,颜色古雅,造型厚重,从中可见堆锦技艺的成熟与发展历程;现代作品,色泽饱满,题材丰富,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现出堆锦技艺的创新发展与勃勃生机。堆锦,刹那芳华里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大美无言间表达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天之骄子》《素衣观音》《夜读春秋》《意气风发》《花开富贵》《金母元君朝元图》……均出自闫向军与同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父亲闫德明及弟弟闫向辉父子三人之手,一幅幅堆锦作品,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花鸟逼真诱人,人物形神合一,文化底蕴浑厚,创作手法精湛,让人应接不暇,啧啧称赞。“春色满园关不住”“簇锦攒花斗胜游”,形容春天繁花盛放的古诗佳句,若放在长治堆锦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也是名副其实。
  二楼的工作室内,闫向军正在和艺人们制作一幅大型的堆锦作品《花开富贵》,画中孔雀羽毛半开,姿态优雅,牡丹花雍容华贵,整幅画寓意着吉祥富贵,神圣平安。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大面积的花朵,造型各异却朵朵唯美,色彩厚重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花瓣的组合一定要注意层次,这样作品会更有张力。”闫向军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完成牡丹花瓣的制作。拿过一朵花,闫向军仔细地观察着每个花瓣的造型。原来,这一朵花的构件就有百十来个,需要运用多种技法,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却很复杂。
  一幅堆锦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首先要设计底稿,这是整个作品完成的蓝图,非常考验设计者的绘画功底。”闫向军拿着新设计的稿件,仔细推敲,底稿完成后要根据堆锦的工艺特征,把底稿分解成若干块,用丝绸包芯,形成浮雕状,再按图拼接在一起,这种“拼”就是堆锦的“堆”。长治堆锦之所以被称为“立体国画”,秘密就在于画中各个部件要用丝绸包裹胎体形成“软体浮雕”,胎体可以说是支撑整个堆锦画的骨骼。
  回忆起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闫向军对堆锦画胎体塑形工艺感触最深。传统的堆锦制作,要经过画稿、描稿、分拆、塑型(软胎还要经过压纸捻、絮棉花、贴飞边、压平)、包丝绸、染色、描绘、拼堆、调型、拼接、上板、定型等工序。胎体采用的是软胎,也就是中间絮棉花,需要制作人用棉花粘贴在硬纸板上,再将丝绸粘贴包裹于棉花之外,并捏拔出软硬褶,最后在丝绸上画图案,完成作品。硬纸板和棉花胎芯等材料不宜长期保存,同时工艺过程繁琐,制作难度相当大,耗费时间很长,在题材的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一些细节的表现上,都是画上去的,缺少立体感。对于这些技术难题,闫向军也曾困惑,他下决心迎难而上。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让堆锦易学易做易保存,闫向军一家人对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以“硬胎”换“软胎”,先在硬质薄壳材料上雕刻出作品的骨骼,再粘贴各色丝绸和锦缎,更好地体现出“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的特点,同时在题材、构图、色彩、装潢形式等方面不断改进。他拿起正在制作的一片花瓣一边比划着,一边娓娓道来,旧工艺花瓣包绸子以后,上面的脉络和光影效果,正反转折是必须经过绘画才能呈现,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丝绸表面特有的质感。新技术则是让丝绸表面呈现出设定起伏的制作工艺,以使花瓣层次分明,花瓣与花瓣之间分界明显,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这样既节省时间,造型又更加准确合理,还有效解决了堆锦制作繁杂的问题,同时在防丝绸的风化脱落、防虫蛀、防霉变、防褪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根本性突破,把老工艺“无法做、做不好、做不快”的工艺过程,变得“做得了、做得好、做得快”。
  “手艺人就是要精益求精、踏踏实实、不慕虚荣、不为利诱,新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堆锦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堆锦技艺也一定能更辉煌。”闫向军心中有梦有未来,初心不改矢志前行。长治堆锦作为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非遗文化产品,从陈设到收藏,从装饰到实用,从美化生活到服务旅游,以及礼品馈赠到文化交流,携历史的辉煌走到今天的蓬勃,也必将带着时代芬芳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