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太“散”如何达成目标?

□何 捷

字数:2247 2023-11-12 版名:知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落实课标,教科书编者在第三学段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了不少名家名篇。这些优秀的文本,来自名家的散文集、小说集,选入时,编者不做过多的改动,文章保留了作家原有的风格,也因此显得尤为特别。

  例如统编五年级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从小说的母体脱离后单独成篇,是相对典型的散文。全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天真烂漫的情怀,以及对童年生活无限的怀念与回忆。此文相对零散,如何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关注青年教师执教,基本采用“问答牵引”的形式:即随机提问获得些许线索,之后教师总结概括表现思想感情的若干关键词,然后用朗读进行巩固,大功告成。
  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内容独创、形式独创,这正是散文的特点……但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
  原本尘埃落定,但教师依然需要执教。这是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科书也设定了学习目标。虽说散文从理论上说是不可教的,但既然已经选入课文,又有着明晰的目标,教师应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让学生抵达目标。从更大层面上来看,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路径。
  在德国学者弗兰克·费舍尔等主编的《国际学习科学手册》中,提出让不同的教与学方法,服务于不同的具体目的。同时,采用认知建模、辅导和支架,能够促进特定任务的学习。其中的“认知建模”描述了专家内部思维和问题解决方式的外化,因此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看不见的认知过程。以此观点对应散文一类的文本教学,带给我们启发——散文虽然零散,也要让学生看到内部规律。
  “辅导”和“支架”相对熟悉,是学习科学的核心。辅导是指教师监控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的方式。支架是指支持学生执行某项任务的工具。可见,从学习科学角度看,将散文名篇《祖父的园子》作为学习的样本时,教师可以搭建支架,设计学习流程,给予相对完善的过程辅导,让学生抵达目标。同时,这一学习的模型建设后,可以实施迁移,映射在类似的文本学习中。
  辅导与支架搭建,都在建模的过程中融合。以此篇散文为例,在建模中可以分为两个板块:
   板块一:聚焦关键处,形成基础模型
  本课的第17自然段,最为集中表现自由、浪漫的情感,是全文关键自然段。可以优先引导学生集中学习这一自然段。借助此段学习,为全课达标学习打造模型。建模的基本路径如下:
  第1步:读,自读体会。学生自读,发现本段中透露出来的情感。教师强调做好批注,圈画出带有“愿意……就……”意思的句子,理解这样表达的意图。
  第2步:议,自由阐述。教师让学生思考后表达:这一类的写作结果,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感受?学生经过思考与回答,能初步完成目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第3步:研,思维推进。继续组织集体议论:这样的表达,让读者感觉到可爱的,除了园中之物,还有谁?学生会发现,实际上园中之物就是随性生长的自然状态。真正可爱的是作者,是能够表达出这样状态的作者本人。“愿意……就……”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因此。那个隐藏的可爱的人,就是作家本人。
  教学的辅助,体现在步骤的设计。到此,符合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解读,要寻找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
  第4步:链,拓展衍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呼兰河传》的经历,也可以结合本课“阅读链接”中的信息,再次验证学习结果,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无限的怀念。例如链接中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对应课文加深理解。
  板块二:组装散漫处,使用模型学习
  本课是散文,段落零散,聚焦不易。例如4-13自然段,描述了作者在园子里快乐学习,自由成长的经历。教师可以进行组装,组织学生统整学习。依然采用“读+议+研+链”的学习模型,让学生更为自主地参与。
  例如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体验在园子里模仿祖父,胡乱尝试的学习快乐。
  例如议:作者在园子里是怎么学习的?你认为她学习得怎么样?让学生自由评述,并寻找文中的内容作为佐证。
  例如研:这样学习的结果好吗?既然学得不怎么样,为什么依然感到快乐呢?让学生推进思考,多方阐述。
  例如链:继续链接课外阅读结果,包括萧红的生平等,让学生加深理解。
  链接中分明写道:“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可见,祖父在,园子在;园子和祖父一起带给萧红的犯错的可能,是成长的包容,是童年的纯真,是展示个性的舞台,是无法替代的安全领域。因此,作者感到快乐,来自于园子和祖父带来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无比依恋的。这样的理解,完成了学习的推进,也再次抵达了目标——体会情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模是很重要的,也是特别的教学指导思路。希望青年教师注重建模,让语文学习有程序可以依托,有方法可以操作,有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建模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带来学习路径的单一化,学习模式的僵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发挥。特别是散文学习。文本的灵动性、多元性,在模型中被限制。因此,使用模型时应更多注重允许学生自主表达。模型,给出了基本框架,组织内容,重新组装的主体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