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 学科融合的思考

□刘波文

字数:1660 2023-11-05 版名:知行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思政意识,让红色基因固本铸魂于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心田。我曾经做过两次思政课录制:第一次是参加宝鸡市思政录播课创优大赛,爱国教育之《我们神圣的国土》获得区级精品思政课;第二次是参加学校公众平台推出的灾难教育之《在疫情下学会成长》思政小课堂录制。因语文教学习惯,两次思政课我都引入诗词名句辅助教学,主要想通过诗词名句渲染主题、诗意感化。通过上课,我深感语文学科之魅力,它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是诗意的相遇、美丽的存在,二者骨肉相连,相互渗透,相互兼容,互为补充。
  用语文的情怀丰润思政教育内涵
  我所录的两节思政课分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灾难教育。诗歌名句让思政更有味道,我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与思政教学有很强的交融性、互补性。
  先拿爱国教育之《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来说,学生通过思政教材内容的阅读和课前搜集数据的交流,充分感受到了我们的国土之大、国家之神圣。接下来,学生们交流感受,充分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认识。我觉得这还不够深入,便大胆引入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配乐吟诵“假如我是一只鸟……”学生跟着我一起吟诵。但我心里明白,语文课不同于思政课,不要把思政课上成语文课,这首诗只是拿来辅助教学的,“用之”而不是“教之”,无须讲解。但通过吟诵,我从学生们的眼神里已经看出,他们逐渐被艾青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了。我觉得是一首诗,创设了语文思政的最佳教育情境,此处无须教师多言善谈。我更觉得,思政课是基于语文阅读情境下的自我熏陶教育,思政课离不开语文阅读和诗意情境。而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感悟成长惊喜,也是语文学科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只有语文和思政“肩并肩”行走在学生心灵的田埂上,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语文为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情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可以说,思政是语文的一部分,语文是思政之基,让思政课灵动有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认识到思政课突出人文性、思想性,语文课相较于思政课有明显的工具性,重在“语言习得”,二者重心不同,就一定能上好思政课。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政课的主要特点,这一过程离不开语文。二者同属于文科范畴,同属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学科,但思政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政治思想合格的人才,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高的人才,通过加强学生的字、词、句、段的积累,达到书写流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语文课学习重在读写,思政课学习重在践行;语文可以服务思政,思政可以引航语文。
   以思政教育为根基铸牢语文之魂
  没有灵魂的语文就变成了没有骨肉的空壳。思政课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方向,让语文课“有肉有根”。语言文字之美必须扎根于高雅的情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的沃土之上才能开出美丽的花。巴金说:“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但凡有才华、有作为的名家,无不是有感情、有思想,骨子里充满着爱的、有灵魂的人。思政课赋予语文学习丰盈的灵魂与思想。
  再拿灾难教育之《在疫情下学会成长》思政小课堂来说,我同样是通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命诚可贵”“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四句诗词,从关注天下、热爱国家、尊重生命、兼善天下四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思政主题教育的,突出的是诗词带来的思想性,注重的是品德教育;疫情当前,本课“成长”主题鲜明。我想,如果把这堂课上成语文课,又该怎么上呢?当然,重心一定不同,诗词名句绝对成了学习的核心,充分地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就成了核心,注重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无论如何,语文离不开人文思政,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木”。
  厘清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和思政教育思想性特点,我们也就能游刃有余地去上语文课或者上思政课。二者都是“让人成为人”的课程,都是诗意的相遇、美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