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作业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长效育人

□田生佳

字数:1473 2023-11-05 版名:教育理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别明显。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高效性,而优化实践作业是落实长效育人的重要突破口。
   一、靶向遴选,优化单元实践作业
  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单元教学内容以不同的主题出现,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大单元视角下,立足单元目标,靶向遴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作业,既减负增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四年级(上)《网络新世界》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遵守网络世界规则,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参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制订家庭版“安全文明上网约定”。学生在上网时贴在电脑旁,时时提醒,自觉践行约定。在教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时,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再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某一熟悉的场景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在实践作业中安排学生努力做到秩序单中的条款,并做到自觉遵守。学生的实践作业各不相同,比如营养午餐的排队领取、超市购物的有序等候、先下后上公交车……这样的实践作业能够加强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结,促进知行合一。
  二、高度整合,优化综合实践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涵盖国家安全教育、生命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等,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作业设计中更应该体现综合性这一特点。比如教学地理题材类,四年级(下)“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五年级(上)“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等单元,内容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家乡地理(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等,我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用拍照、文字、画画等方式记录和描述自然风光,欣赏和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通过地理题材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开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安排这个作业,既要参观访问,又要查阅资料,既要自主探究,还需要合作完成,可以实现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成长。
   三、持续体验,优化序列实践作业
  首先,各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皆具有连续性,体现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导向。而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不同,比如“我与家庭”这个范畴,三年级(上)第四单元,能从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等普通事情中感受父母的爱,通过和爸爸去买菜、帮妈妈择菜等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四年级(上)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在第三学段中,能体贴父母长辈,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为父母分忧,懂得感恩,在作业设计中要体现出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其次,在作业设计中还要体现出作业完成过程的持续性,就是完成这个作业,需要长时间做下去,并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在教学四年级(上)“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安排学生在生活中“争做垃圾分类小达人”,并逐渐形成行为自觉,这项作业旨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以实现小手拉大手、全民共建美好家园良好局面。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育人目标,持续性作业的设计既落实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要求,又能达到长效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内容,立足核心素养,不断尝试切实有效的实践作业设计,在实践中长久坚持,启智润心,方见长效。我们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加强作业的检查与反馈,注重过程评价,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实起来,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真正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巴县泾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