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何春奎

字数:1166 2023-11-01 版名:声音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据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4.8%,其中4%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高于成年群体,主要诱因包括家长教育理念滞后、家庭监管缺失、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等。
  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了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等工作目标,安排布置了22项具体任务,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宏观上看,心理健康来自于生理、心理和环境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为。笔者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多管齐下。
  首先,要发挥教育“主体”功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师资和有效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育部门要根据办学规模和实际需要,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些地方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可实施专职教师学区内“走教”制度,对于短时间内提升专业师资覆盖面,是一个可行的现实举措。要面向教育行政干部、校园长、管理干部、班主任等群体,开展心理健康通识性培训,培养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班级课表,开足上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要采取团体辅导、专题讲座、游戏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其次,要强化家庭“协同”作用。仅学校重视而家庭不重视,或家庭重视学校不重视,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都不可能全方位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呈正相关。现实情况是,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很多家庭既没有足够的意识,也没有相应的能力。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关键,既要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还要督促家长承担相关责任,如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责任、改善家庭“小气候”的责任等。更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保证。
  最后,要突出社会“支撑”力量。要积极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统筹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建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成立联防联控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会商。要组建专业团队,定期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讲座、“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推动“教卫”“医校”结对联动。要健全关爱、保护、干预机制,避免或减少青少年学生群体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