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兆阳:路遥的“文坛伯乐”

□王刚

字数:1989 2023-11-01 版名:文化
  1978年9月,路遥在西安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部小说,路遥写得得心应手,因为他亲历“文革”,对“武斗”有深刻的认识。路遥满怀着希望把稿子寄出去以后,得到的却是一封封的退稿信。两年时间,把全国大刊走了一圈,没有一家刊物愿意刊发。就在路遥陷入绝望的境地时,妻子林达托母亲袁惠慈想办法,转机出现了。
  路遥好友海波在《人生路遥》里这样叙述:关于《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还有另外一种更具体的说法,这事路遥没给我说过,是我和路遥在城关小学时的老师、《山花》创办人之一的白军民,在事过四十年后即2017年对我说的。他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屡投不中,就在路遥已经差不多绝望的时候,林达的母亲出面帮忙了。林达的母亲和著名作家、时任广东省出版局副局长的黄秋耘熟识,当时黄正被国家出版局借调到北京,参与主持修订《辞源》的工作,林母就提起这个事,看能不能帮忙看看。黄了解了大致内容后很感兴趣,就把小说推荐给了秦兆阳。
  路遥来到北京后,拜访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当代》杂志主编秦兆阳,路遥后来在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记述了这次难忘的拜会: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赶到了北京。热心的责任编辑刘茵大姐带我在北池子,他那简陋的临时住所见到了他。
  “秦兆阳面容清瘦,眼睛里满含着蕴藉与智慧。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但没有某种中国知识分子所通常容易染上的官气,也没有那种迂腐气。不知为什么,见到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伟大的涅克拉索夫。”
  路遥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他在秦兆阳的指导下,修改了20多天,将原稿增加了1万多字,路遥为此感慨:“改稿比写稿还难。”之后,《惊心动魄的一幕》终于在1980年《当代》第3期上刊发,标题字是秦兆阳以隶书体写的。在1980年《当代》第3期《编后小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本刊一直遵循创刊时公之于众的一个重要宗旨,即注意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要大繁荣,没有大群的新战士是不可设想的。这一期,我们很高兴地再向读者介绍几位大家尚不够熟悉的青年和中年作家,这就是张俟、刘亚洲、张林、路遥、周冀南等。
  由此可见,秦兆阳主持下的《当代》明确了刊物对于新人的关注和扶持。在他的主张下,编辑部也一直坚持扶植文学新人的方针,并且宣布“每期必发新人新作”。
  《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代》发表后,秦兆阳还为路遥在《中国青年报》上写了一篇评论《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对路遥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作品,也不是一篇“反映落实政策”的作品,也不是写悲欢离合、沉吟于个人命运的作品,也不是愤怒之情直接控诉“四人帮”罪行的作品。它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不清、思想水平并不很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他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致造成牺牲的人,所以他带着全身的重伤,极端艰苦地连夜赶路,把自己送到坏人手上;朴素自然,写得很有真实感,能够捕捉生活里感动人的事物;别具匠心的结构,生动的语言……
  得到秦兆阳的充分肯定,为《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1981年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1年《文艺报》中篇小说奖、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路遥成为陕西文学界第一位获此三项荣誉的青年作家,一时受到强大的精神鼓舞,成了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新星。
  路遥延川时期的好友、时任《延河》诗歌编辑的诗人闻频,见证了路遥得知获奖消息的情景,据梁向阳《路遥〈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过程及其意义》记载:“记得有一个礼拜天,一大早我在办公室写东西,他从前院急促促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一进门便高兴地喊:‘我获奖了!’说着扑过来,把我紧紧拥抱了一下。路遥这种由衷的喜悦和兴奋,我只见过这一次。这是他《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全国获奖,也是他第一次获奖。后来的几次获奖,包括茅盾文学奖,他再没激动过。”
  此后,秦兆阳与路遥之间不仅是编辑和作家的关系,更是心灵上相知相通的忘年交。秦兆阳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官气,也没有迂腐气。他在编辑岗位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大大超过了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上所花的心血。对于路遥来说,秦兆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的人生导师和文学教父,而秦兆阳与路遥、蒋子龙等一批作家的交往,足以说明他无愧于“文坛伯乐”这个雅称。他是路遥心中的“中国当代的涅克拉索夫”,一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学编辑史的缩影。
  1985年冬天,正当路遥在铜川的大山里埋头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突然接到一个长途电话,得知秦兆阳夫妇来陕访问,路遥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当即联系赶往回西安的车。车到半路,连绵的阴雨使矿区通往外界的路都中断了。众人帮忙,又联系坐上了一辆有履带的拖拉机,准备通过另一条简易路出山。结果山上因路滑被阻七个小时不能越过,这使路遥深感愧疚和难过。
  直到临终之时,路遥还牢记这件事,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向这位尊敬的老人深深致歉,坦诚地说:“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