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字数:1520 2023-11-01 版名:悦读
  □苗君甫
  近日,笔者观看了动画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影片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剧本风格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在神州大地迅速引爆了一场重读唐诗的热潮,我们也有幸能够从动画构建的人物中体验盛唐的气象。
  观看全片之后,《长安三万里》这些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别开生面的表现形式。《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用唐诗的串联,给我们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不徐不疾地专注讲大唐故事。影片用168分钟的片长,不仅展现了李白的一生,也呈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讲述了大唐和诗词的故事,也阐释了人与理想的关系。“长安”象征着“理想”,“三万里”象征着追寻理想的旅途,“长安三万里”则象征着一个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厌倦了长久的励精图治,开始崇尚享乐,用自己的后半生,一手挥霍掉了自己前半生打下的江山、攒下的盛世基业和名声。安史之乱拉开了唐朝盛极而衰的序幕,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有多惊艳,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就有多悲凉。无论是单帧画面的表现形式,还是镜头的运用方式,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都让我们眼前一亮。
  性格相反的友情链接。影片的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虽然友情的跨度长,但他们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李白是谪仙人,高适是世间人。李白放荡不羁爱自由,高适脚踏实地很务实。李白天赋异禀,高适勤能补拙;李白想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并最终选择了“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李白潇洒狂放,有幸生于盛唐,尽情沉溺于声色犬马。高适即使能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感染,也能看到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李白认为永王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明君,并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而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永王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但就是这样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却有长达一生的友情。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别过”都暗含着两人命运的不同走向,高适和李白的三次相扑,也预示了两人命运和友情的转折点。
  独具美感的艺术表达。整部影片串联了48首诗,唤醒了每个中国人血脉中关于诗的回忆,曾经印在教科书上的唐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曾经挂在老师嘴边的“背会再放学”,不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是鲜活浪漫跨越千年的共情和同感;曾经印在课本上的诗人黑白画像,不再是上课时偷偷涂画的插图,而是让人惊艳熠熠生辉的活生生的人。大唐盛世背后,也有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策马,当快意少年郎白了头发,又有多少知己生死永相别,乱世即使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
  时光会逝去,但那些光芒万丈的名字:高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永远留在皎皎星河之中,他们的诗篇也永远留在华夏儿女心中。
  跨越千年,高适和李白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苦和挣扎,当下的我们也在经受。如何保持初心、怎么追求理想,什么是坚持和放弃,怎样定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把握……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在变化中,我们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观影之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诗歌是民族心、民族魂,深刻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中。如果说“总有一种浪漫让我们与众不同”的话,那么,登峰造极的唐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任谁也无法超越!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也曾经历过许多灾难和浩劫,而让华夏文明一直能够延续至今的正是包括诗书在内的文化传承,我们有“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更有“文化在,中华就在”的宏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