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让劳动课更“丰盈”

——小学高段劳动课程跨学科学习案例分析

字数:1555 2023-10-29 版名:知行

   □王伟娜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象化,那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是值得一线教师学习、研讨的。
  劳动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培养不同学段的劳动技能,它与其他课程对比最大的不同是“可操作性”,那么一节劳动课,我们仅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吗?下面,我们以劳动实践课“制作中秋月饼”为例,具体谈谈劳动课的跨学科教学。
  月饼制作根据劳动课学段要求,应该是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任务群3:烹饪与营养。本任务群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烹饪工具对食材进行切配。基于该任务群的目标设定,我们把月饼制作作为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授内容。之所以该教学内容没有在三年级劳动课程开展,主要考虑到学生年龄问题,对于“和面”技能的掌握比较困难,学生在烹饪技巧训练上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具体内容选定后,就是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时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技能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在月饼制作前,首先让学生收集中秋节的相关资料。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展开课前资料收集,课中资料交流、共享。
  让学生分专题收集资料可以使资料收集更加深入化、广泛化,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筛选,比如用图片呈现还是用文字呈现。同时,课堂上资料的分享也促进了学生交流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前期资料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知识:
  1.中秋节的来历
  2.中秋节的习俗
  3.古诗词中的中秋
  在对中秋资料交流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文化、了解传统节日、了解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一个节日、一些习俗、一首诗词……这里寄托太多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学生们没有经过资料查阅,所以说的过程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环节的设立,其实是给劳动课上同学们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了解的基础上,伴着《水调歌头》的古筝曲,孩子们手中制作的小小月饼就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月饼了,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国人的浪漫……劳动课,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具有更为“丰厚”的课堂目标。通过本节课制作月饼的实践,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和面、包裹等,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提升:资料收集能力、资料整合能力、诗词积累量、课堂关注度、物品整理能力、音乐共情能力、同伴合作能力等,其次也将文化自信根植于每位制作月饼小达人的心中。
  从月饼制作这节劳动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实践课的主旨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如果仅仅把劳动课当作技能操作课,一节课的内容“厚度”是远远不够的,跨学科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可以让劳动课的育人目标更为深入,让学生充分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将有联系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化学习。
  “贺卡制作”不仅仅是学会使用工具,而是美术学科色彩搭配与图画内容选择,语文学科祝福语的合理恰当运用等。“缝补衣服”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缝补技巧,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道法课的思想教育以及信息课的短视频学习。种植课堂我们学会的也不仅仅是播种的技巧,而是可以进行数学学科的有效统计、计算面积等。
  总而言之,劳动课,可以通过教师的用心设计让它的内容更加“丰盈”!教师进行劳动课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拥有学科融合的概念,单一的课堂会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受到影响。将劳动与各学科融合,“手”与“脑”并用,促进教学资源的活化、优化,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贯通。在跨学科设计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劳动课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有助于真正达到“树人”的目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