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广阔的地方书写教育
——记2023年陕西省最美教师谢华利
字数:2983
2023-10-25
版名:视点
谢华利和学生在一起
谢华利给学生作讲座
□本报记者 刘 昕
9月4日,陕西省最美教师名单公布,铜川市第一中学教师谢华利荣获2023年“陕西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她也是此次唯一一位荣获此殊荣的铜川教师。9月6日晚查寝回来,谢华利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份荣誉背后是众人托举,在我身边有太多太多深耕教育的教师,他们都是最美的教师!”
初心: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点什么
个子娇小,打招呼时声音软软糯糯,这是记者第一眼见到谢华利的印象,这与很多报道中的她截然不同:重庆辣妹、援藏教师、一股侠气,这些极具反差感的词语同时出现在这样一位80后教师的身上,似乎矛盾却又融合。
提起当老师的初衷,谢华利一点不掩饰最初的想法,“刚开始并没有很想当老师”,但是作为历史教师,铜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那股既然选择了就不认输的韧劲还是让她走上了教师这条路,而这一走便是16年。
“历史学科其实算是比较边缘的学科,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喜欢上历史?”当她听到学生略带丧气地说:“谢老师,我们铜川甚至在卫星上都找不到。”谢华利便萌生了以历史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学习热情的想法。她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去亲身体验玉华宫、药王山、香山寺的美景,也带学生体验耀州窑陶瓷文化的神奇,并开创性地开设了《可爱的家乡——历史篇》《铜川的美丽传说》等多门校本课程。
“闲不住”的谢华利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参加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参赛中激发学生对于创造的热情,而每每看到学生拿到获奖证书后骄傲的表情,都会让她倍感欣慰,“这些尝试对学生来说是挑战,对我也是,我希望我能和他们一起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时刻。”她说。
决心:我想做更有意义的事
2017年7月,趁着暑假,和很多有西藏梦的年轻人一样,谢华利用20多天的时间穿行了整个川藏、滇藏和青藏,而这趟旅行的后劲直到2019年的陕西省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团队招募教师的公告出来才算正式完结,“我想为西藏的教育做点什么。”这个萦绕在心中两年的念头促使谢华利果断报名。
做完决定之后,现实层面的问题渐渐凸显,一方面是对于刚刚生完二胎,自己身体能否适应的顾虑;一方面是对于大女儿面临幼升小及二孩到来心理上能否适应的担心,这个在谢华利嘴里自称很“二”的选择让她陷入了两难。还好,家里人的支持像是强心剂一般给了她足够的力量。一边是梦想,一边是亲情,即便频频回望,可赶路要紧。
8月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连绵的雪山在广袤的大地上无声地伫立着。校园里,学校师生身穿节日盛装,手捧哈达,以藏族特有的高贵礼节喜迎远方的客人。
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海拔3700米,入藏初期,由于高寒缺氧,谢华利和同行的其他教师都出现了头痛、胸闷、气喘等高原反应,3月份最干燥的时候,皮肤已经干到只能抹猪油入睡。谢华利一边克服种种生理上的不适,一边了解该校的基本情况:学科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科研基础相对落后;而且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阿里深度牧区,从小学习习惯较差。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成了谢华利入藏后每天思考的问题。
“当时由于学校学科教师紧缺,我接手了高三的历史课,还专门制订了专题复习与练考相结合、核心主干知识背诵与解题技能相结合的备考策略。”谢华利说。由于受援学校师资紧张,她连续三年承担受援学校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最忙的时候,谢华利每周要上30多节课,她看过早晨5点的星空,也看过深夜12点的星空。
用心:我要把这颗种子埋下去
“学习很重要,可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更重要!”作为铜川市最早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之一,谢华利长期坚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承担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来到西藏后,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谢华利发现,可能是由于部分同学从小生活在游牧地区,离家赴学,非常辛苦,所以心理也非常脆弱。“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心理课的过程中,有个孩子突然问我‘心理到底是什么’,我当时自己都蒙了。”而这个疑问也更坚定了谢华利把关爱心理健康的观念传播开来的信念。
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谢华利积极组建了一支心理教师团队,利用学生晚九点至九点半的休息时间,开办了“心灵之声”广播。在这里,老师们更像朋友一般,倾听并解答着学生这样那样的困惑。“关爱心理健康的初衷,就是想让学生有意识地关爱自我。我和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其实就是播撒种子,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能知道该如何应对。”谢华利说。
通过组建心理社团、心理知识宣讲、专题心理讲座、对不同年级心理班会的指导等方式,谢华利和她的团队用能想到的各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打开心结。一声声“妈妈老师”让谢华利红了眼眶,从关中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相距遥遥,却在此刻紧紧相依。
异地办学对于学校来说最艰辛的工作就是送学生回家,因为路途遥远,这里没有暑假,每年只有一次宝贵的回家机会。为了真正走近学生,谢华利选择一路向西护送学生回家。2019年12月,谢华利积极报名参加护送学生的工作,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艰辛的回家路。2020年7月,她再次报名护送学生到更远的革吉县,在这里,她第一次在荒郊野岭过夜,寒风刺骨的夜晚,只能原地休息。“每次到县城,即使平常不是很熟悉的人,但只要知道我是学校老师,他们都会投来特别尊敬的目光,提供最积极的帮助。”谢华利说。学生的淳朴热情是谢华利工作的动力。
援藏之前,谢华利曾主持建设过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团。援藏期间,为了让长期处于寄宿制下的受援学校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能够丰富多彩,拓宽他们的视野,她积极推进学校社团建设工作。在她的推动下,受援学校的社团从4个增加到39个,内容涵盖了心理、科创、历史等多个领域。2020年9月,该校的社团活动得到了前来视察的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真心:我想让更多平凡而又努力的老师被看见
今年的教师节,谢华利再次收到了当时的历史课代表美朵的短信:“谢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不是您带过最好的学生,但我真的很惦记您!”谢华利笑着说:“当时自己不想做老师,但是现在回望这一路,我觉得自己当老师很有意义。”
曾经,是远方,是梦想;如今,是牵挂,是过往。如今谈起那趟援藏之旅,谢华利依旧清晰地记得刚到高原与安康江北高级中学李辉彩老师互相留存彼此房间的钥匙,记得楼上援藏校长赵江社每晚为学校发展而来回踱步,记得每位汉藏老师在组建心理辅导中心和社团时的付出与支持,记得日复一日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各种尝试,记得藏族老师在饭桌上教她藏语时的欢声笑语,记得藏历新年时学生巴桑不远千里为她带来的那碗粥,记得操场上学生们那些无忧无虑的笑脸,也记得告别时那些不舍的眼泪。“我想去更广阔的地方书写教育,我带走的远远多于留下的东西。”谢华利目光灼灼,一如当初的坚定与勇敢。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而勇敢在谢华利身上变得更为具象化,是16年前只身来到陌生城市任教的她,是作为历史老师却勇于钻研心理学的她,是带领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她,是跨越山海不远千里只为做点什么的她,是哪怕荆棘丛生却从不抱怨的她,是温柔且坚定地说着“接纳一切”的她。“我见过更苦的人,我也见过更多扎根一线默默耕耘的教师们,与他们相比,我很幸运被大家看到了。”在她嘴里,所有的苦难都被稀释,留下的只有感恩。谢华利的微信头像是在群山之中向着太阳远眺的自己,朋友圈背景的格桑花娇艳欲滴始终向阳而生,温柔如她、肆意如她、坚韧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