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

□张亚娟

字数:1303 2023-10-22 版名:教育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得以完全体现。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仅仅通过有限的语文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及生活体验,多场地、多形式、多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就是教室第一课堂和校内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开展融合的意义所在。语文的课内外学习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师应该注意有效融合三个课堂,才能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在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具体教学活动,来谈谈打造“三个课堂”有效融合方面的感悟。
  一、第一课堂统筹引领,任务驱动,感受汉字之趣
  本单元围绕主题设计了一些阅读材料,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外寻找汉字相关的资料,分小组调查研究,学写调查报告。要想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必须有效融合三个课堂,发挥三个课堂的优势,才能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中,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课文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字谜、歇后语、汉字故事中感受汉字的趣味,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按兴趣分小组去搜集更多的汉字知识。孩子们带着任务,带着兴趣,带着方法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学习。
   二、第二、第三课堂紧扣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汉字之趣
  1.创设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的兴趣,可以将他们分成字谜小组、对联小组、歇后语小组、古诗小组、汉字故事小组、汉字历史小组等,每个小组里分工明确,制订好实践活动的计划。组成学习小组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发展他们的互助合作意识。
  2.走进第二、第三课堂,开展探究学习实践活动。
  由组长带领成员在校内的相关部室、社团,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有计划的实地学习,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注意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有序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同时跟进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
  三、回归第一课堂开展活动,展示交流,分享汉字之趣
  学生从课外获得了大量的学习成果,老师要引导他们合理设计特色活动来展示学习成果。在展示课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猜谜、歇后语比赛、成语接龙、汉字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法作品展、汉字知识手抄报、研究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汇报活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做法,从中感受到三个课堂相互融合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并检测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第二、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实践和拓展阵地,是第一课堂的基石,同学们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训练出他们的多种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形成的,它将深植于孩子们的心里,最终形成语文素养。三个课堂相辅相成,高效融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系陕西省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小学语文“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TYB2022-67)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5702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