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近视,需要矫正教育“短视”

□刘英团

字数:1269 2023-10-18 版名:声音
  10月12日是世界视力日。学校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与痛点。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青少年近视高发,如何踩住“刹车”?已成为全社会必须答好的一道题。(10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曾经,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会被认为是“文化人”“读书人”。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明才能心亮。”青少年视力不良,越来越多的“窗户”被厚厚的镜片挡住。我们该作何感想呢?请莫说近视就是添副眼镜。随着眼中黑板上的字迹越来越模糊,架在鼻梁上的镜片越来越厚,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和自信心会受打击外,视力不良已成为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致盲的眼病。眼睛近视严重参不了军、入不了警、做不了飞行员也就算了,很多行业或者职业也对视力有明确的要求,升学、就业前景也堪忧。这样的情况若得不到有效矫正,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或都受到制约。
  除了遗传因素,近视更多的是持续近距离用眼造成的。除了少数青少年痴迷于上网娱乐、玩游戏看电视,更多的是学习负担重,用眼时间长,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少所致,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学校不仅封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和秋千,还收起了山羊和跳马,单杠只允许学生做引体向上,长跑只在中招考试前冲刺几个月。
  教育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角那样进入一所名校?还是像《我平庸我快乐》中的父亲所标榜的那样,宁要一个快乐的傻子,也不要一个忧郁的天才呢?“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素质教育”仍停留在“提倡”的层面,“应试教育”必然迫使孩子们在书海、题海中“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要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把孩子们从书海、题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考试和升学。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眼睛,心灵的窗户;孩子,希望和未来,教育不能短视。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否则,我们拿什么回答钱学森老先生“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仅仅教学生知识,而对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根治“近视”,破解教育“内卷”是关键。一是联防联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压实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观、成才观、健康观。二是矫正教育短视,夯实素质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把“双减”政策落细落实,使孩子们从过度“补课”“刷题”中解脱出来,使孩子们彻底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增加他们体育锻炼的项目和时间。三是改革创新,破除教育“内卷”,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解决“内卷”问题的关键,通过优质学校建设和扶持,尤其是优质高校的合理布局,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等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卷”的积弊和由此导致的“近视”问题就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