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究

□闫 宏

字数:1401 2023-10-15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承接和过渡,初中阶段是学生正确学习观树立、良好学习方式形成以及人格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连贯性较强,因此学生良好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从教师教学角度探究初中数学学习方式,以期为广大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意识。首先,在某一单元数学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应通过随堂测验、问卷调查、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类型、内容、解题方式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情境链、问题串;其次,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教师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是充满趣味和魅力的。例如,涉及数学名题时,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一讲数学家们孜孜不倦钻研真理的故事以及题目背后的数学文化。如此,便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欲望,促进其“乐学善学”。
   二、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开展预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先决条件,因此不少数学教师总是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由于旧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足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学生必定会存在诸多疑惑和不解,只有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点游刃有余,从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每一节课讲完后,教师应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或针对新课的重难点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在新课开始之前预留出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或大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教师对其预习情况进行提问,之后从多个学生不解或有问题的地方入手开始整节课的内容教学。如此,学生便会有意识地在听课过程中验证自己从前的观点是否正确,感受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数学本质的快乐,这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会对书本或教辅资料中的题目进行作答,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以及某方面知识能用在哪里。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从初中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教学情境,促进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概率”知识的过程中,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抛硬币”,来验证面值朝上的概率和另一面朝上的概率,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其学习观由“学数学”向“用数学”转变。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本质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才会深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兴趣点”入手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意识,通过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培养学习信心,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将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