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诗的朗读教学研究

□刘 萍

字数:1586 2023-10-15 版名:教育理论
  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它融合了散文与诗歌的各自优势。通常情况下,散文诗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情感,教师在进行散文诗教学时,应该借助散文诗的这一特征,通过朗读教学法,充分发挥散文诗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应该将朗读教学法引入散文诗的教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共鸣,从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一、感知内容,把握散文诗的结构
  一般来讲,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散文诗之前,需要让学生快速通篇阅读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掌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把握散文诗的整体结构。对此,教师在散文诗朗读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简单地讲解散文诗的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起伏。在学生彻底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控制朗读的语气、语调等,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让学生的体验感增加。
  以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一课为例,诗人从假想“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始,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儿童与母亲之间的“捉迷藏”,借助儿童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在朗读散文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深入散文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设置“‘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我’做了哪些行为?妈妈对‘我’的行为有什么表现?”这些问题,让学生寻找散文诗中的文字线索,体会“我”与妈妈的形象特点;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节奏、语气、重音等作出调整,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了增添朗读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计男女生交叉朗读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诗中幸福的母子形象。
  二、品味语言,领悟散文诗的情感
  在进行散文诗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诗的语言魅力,感受散文诗通过语言营造出的艺术意境。教师应该将散文诗教学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则成为学生的学习协助者,让学生自行进行朗读散文诗的活动,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由学生自行领悟散文诗中蕴含的情感,最后完成对散文诗的自我感悟,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然后带领学生围绕雨中红莲以及“我”的心情变化来讨论散文诗的内容,深刻体会“荷叶呵护红莲”与“母亲爱孩子”之间的相似情感,进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可贵。其次,教师组织学生理解诗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的含义,感受诗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邀请各个小组代表上台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解读意象,理解散文诗的意蕴
  通常情况下,诗人在创作散文诗时,不会将自身的感情流于文字表面,而是营造散文诗的意象,只“意会”,不“言传”。散文诗中的“意”是指诗人借景抒情,而“象”是指寄情于物,通过“意”与“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散文中的隐藏意蕴。另外,教师应该加大朗读教学的力度,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活动,如竞赛、齐读等,加强学生对散文诗的感悟。
  仍以《荷叶母亲》一课为例,诗中以花喻人,寄情于物。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诗人营造的“意象”,如表面上写红莲,实际上是在写“我”,表面上写荷叶,实际上是在写母亲,“我”是雨打、风摇的红莲,而母亲是为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通过荷叶保护红莲,暗指母亲为“我”遮风挡雨。在学生完全了解诗中的意象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齐读散文诗的形式向伟大的母亲致敬,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
  故而,朗读教学法对散文诗的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感悟散文诗中包含的浓厚感情,让学生对散文诗产生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散文诗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