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节气文化精髓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朱成芹
字数:1892
2023-10-15
版名:知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被称为“时间里的中国智慧”,它是时令的导航、生活的美学、民族特有的“时钟”……如何让它进入校园发挥育人价值?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遵循“学—玩—创—评”的思路,通过学科融合、场地整合、活动结合、家校联合的策略,探索出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二十四节气融入农村小学德育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塑造节气品质。
以“学”为基,学科融合提升节气文化素养
专题培训学节气。学校通过举办节气专题讲座,开展节气教学研讨,组织节气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节气文化底蕴。梳理出二十四节气课程标准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对应关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心中有数。
课堂融合学节气。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助推学生“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的重建与回归。如融入语文课堂培养家国情怀,“跟着节气学古诗”,让“节气+诗词”学习更系统。融入艺术课堂丰盈人文底蕴,将二十四节气自然风物的变化作为学生美术课堂创作绘画的基础;挖掘音乐课堂中少数民族歌曲中的二十四节气育人内涵。
平台展示学节气。用心搭三台,互相比一比。一是搭“说”台,教师比功底。教师通过节气说课把对节气教学的所思、对节气品质的所想进行分享交流,提高节气教学技巧。二是搭“做”台,学生比实践。如清明节的“播种台”,人人参与选种、播种玉米;立冬节气的“收获台”,立冬萝卜丰收季。三是搭“演”台,携手比收获。读书节诵节气诗词歌赋,体育节农耕趣味运动会,艺术节唱跳节气歌舞。
课题研究学节气。为提升项目研究理论水平,学校通过三级课题寻求支撑。我校申报了两个市级课题和德育项目基地研究课题以及一个县级课题、多个校本课题,通过多个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以“玩”为媒,场地整合拓宽节气育人路径
校内场地,自由玩。学校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化墙,各班有节气班级文化专栏,楼道开辟了“节气书吧”,创编了节气课间操……尤其是“班级节气微种植”体验,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种植主题,每个学生都有一盆自己专属的节气绿植。
以“创”为翼,活动结合丰富节气育人形式
“我与节气有约”常规活动。根据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循环往复,每月2个节气的特点,我们总结出12个关键词:探索、倾听、乐观、创造、勤劳、专注、细心、互助、友善、真实、勇敢、反思。我们将这12个“节气素养”分配到12个月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探寻节气秘密”主题活动。学校将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季节转变为孩子观察的对象,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孩子展开每一个节气的探究活动:感受天气变化,了解民间习俗,诵读节气诗词歌赋,体验节气传统手工制作,表达收获与感受。让孩子在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学习中感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节气达人游戏”趣味活动。每一个节气都不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老师、孩子、家长纷纷加入进来,体验节气的乐趣,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及科学知识。
“寻味节气美食”特色活动。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美食,美食的背后都藏着科学知识、民俗传统等。我们根据不同节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节气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追溯美食历史,探究家乡独特的节气美食文化,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以“评”为本,家校联合提高节气育人实效
为使节气文化在校园全面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开展“争七色节气卡做耕读美少年”活动,通过节气素养评价助推节气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教师、家长同时参与,从三方面实施评价:一是勤学好问,“三能”评价学习少年(“三能”即能背、能阅读、能表达)。二是勇于实践,“三重”评价实践少年(“三重”即重关注、重参与、重维护)。三是敢于创新,“三参与”评价善思少年(“三参与”即积极参与常规活动、主动参与主题活动、用心参与创编节气游戏活动),建构节气素养评级体系。
效果与反思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团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在活动沟通与组织中,在资料整理与分析中不断地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增强了专业素养,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学生素养得到提升。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感官体验,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节气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开启、唤醒、拔节生长,节气之美使他们焕发着不一样的神采。
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在发展建设上找准了目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依托节气特色文化项目使曾经的薄弱学校逐渐走出困境,实现了顺利、平稳转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的内涵得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