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黄河诗词曲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王晓鹃
字数:2683
2023-10-11
版名:文化
黄河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还催生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在重要会议上针对黄河流域发展做过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大量篇幅阐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自信自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对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具体部署,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无疑是黄河文化。在黄河文化中,最能直接体现民族精神的则是黄河诗赋。陕西属于早期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在黄河文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发掘黄河文化内涵、弘扬黄河文明、构建新时代中华文明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黄河文明不断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学修养,我们有必要对关于黄河的诗词曲赋进行整理和宣传。
首先,对历代咏黄河的诗词曲赋进行整理。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沟川,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诗词曲赋则是黄河冲刷出的一颗颗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诗歌中,既有直接吟诵黄河的诗词曲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谢榛《渡黄河》、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等,更包含大量间接描写黄河的诗歌,如《木兰诗》、李白《将进酒》、寇准《书河上亭壁》、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李梦阳《秋望》等。据统计,古代典籍中有近万首黄河诗歌,如《诗经》中直接写到黄河的就有15篇,还有一些虽未明写黄河,但从诗歌内容或联系所产生的疆域看,明显是描写发生在黄河边的故事,有24篇,如《秦风》中的《蒹葭》,《齐风》中的《敝笱》,《小雅》中的《菁菁者莪》《沔水》《汎汎扬州》等。魏晋以降,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3192首,如《全唐诗》中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288首,《全宋诗》中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373首。到了近现代,随着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产生,黄河自然成为表达炎黄子孙民族情感和国家想象的一个符号载体,咏黄河诗词数量急剧增多。我们力图以黄河为魂,以朝代为经,以作者为纬,广泛搜集、认真整理而全面呈现、系统阐释历朝历代吟咏黄河的诗词曲赋佳作。每篇作品拟由原文、作者简介、注释、点评四部分构成,作品配以作者或主题相关的图片,全力做到图文并茂、注释完善、点评精良。整理分七个部分,依次为唐前、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其次,对咏黄河非遗诗词曲赋进行整理。在对历代咏黄河诗词曲赋整理的基础上,对黄河诗词曲赋中与非遗的有关部分再次进行整理。整理计划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口头文学》,第二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第三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手工艺、医药和历法》,第四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第五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将黄河诗词文化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黄河诗赋非遗资源应用于旅游、教育、家居、服饰、日用等当代生活场景之中。
第三,对三秦黄河诗词遗产调查研究。就陕西而言,黄河流经内蒙古托克托,在陕西最北的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入陕,至潼关河滩出陕,北干流在陕西全长723.6公里,流经渭南、延安和榆林三个市13个县(区),支流则分布于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陕南部分地区,分布着渭河、洛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延河等众多各级支流,孕育出的三秦文学,则是黄河文学的典型代表。依托陕西师范大学黄河文化研究的多个平台,我们以自驾、走访、问卷、电话、座谈会等调研形式,对黄河流域(陕西段)诗词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对三秦黄河诗词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深度解读黄河诗赋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
第四,对黄河诗赋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途径研究。经过前期调研,我们计划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编制黄河诗词调查问卷表,在学校、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上进行广泛调研,掌握第一手黄河诗赋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黄河诗赋问题,以社会组织团体为阵地,以网上授课的方式,以出版的著作《咏黄河诗词曲赋萃编》为蓝本,免费开设《黄河诗赋鉴赏》课程,或以系列讲座的方式,来弘扬黄河诗赋文化。二是以主题探究为抓手,在学校和省社科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诗赋朗诵、征文、赏析、演讲、书法、篆刻、晚会、融媒体等活动,弘扬黄河诗赋文化,传承黄河精神。三是将黄河诗赋文化和非遗研培相结合,凝练出2—3个民众感兴趣的、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黄河诗赋问题展开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民众学习黄河诗赋和传统文化的能力,在体验式学习中实现对黄河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第五,对资料文献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支持。在黄河诗词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依照《全唐诗库》《全宋诗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中国类书》《中国经典库》《繁简字一对多关系库》《〈全宋诗〉分析系统》等经典数据库的模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设《黄河诗库》,计划分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现代、当代)、作者、形式(诗、词、曲、赋)、赏析四部分。《黄河诗库》拟将信息处理技术与中国黄河文学研究有效结合,建设系统运行效率高、性能稳定的数据库,提供多维检索方式,并形成较好的中国黄河诗歌研究平台,为喜欢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地理学、非遗文化等研究领域的民众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平台。同时,通过数据库建设,培养民众有效利用、处理、分析并深入剖析大数据的能力。
总之,黄河诗词是纸面上流动着的另一条“黄河”。对历代咏黄河诗词曲赋作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梳理其脉络,解读其内涵,阐释其文献学、文学、史学和文化学价值,无疑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黄河诗词的主旋律是忧患意识、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将黄河诗词曲赋融入社会生活,让民众学习、研究、宣传黄河文化,强化使命担当,帮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认识,增进对黄河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理解,对继承黄河精神,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加强对古诗词中有关黄河诗篇的研究,让人民大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黄河,对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美好和谐的自然生态、开发黄河流域地区文化及脱贫攻坚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首先,对历代咏黄河的诗词曲赋进行整理。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沟川,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诗词曲赋则是黄河冲刷出的一颗颗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诗歌中,既有直接吟诵黄河的诗词曲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谢榛《渡黄河》、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等,更包含大量间接描写黄河的诗歌,如《木兰诗》、李白《将进酒》、寇准《书河上亭壁》、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李梦阳《秋望》等。据统计,古代典籍中有近万首黄河诗歌,如《诗经》中直接写到黄河的就有15篇,还有一些虽未明写黄河,但从诗歌内容或联系所产生的疆域看,明显是描写发生在黄河边的故事,有24篇,如《秦风》中的《蒹葭》,《齐风》中的《敝笱》,《小雅》中的《菁菁者莪》《沔水》《汎汎扬州》等。魏晋以降,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3192首,如《全唐诗》中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288首,《全宋诗》中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有373首。到了近现代,随着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产生,黄河自然成为表达炎黄子孙民族情感和国家想象的一个符号载体,咏黄河诗词数量急剧增多。我们力图以黄河为魂,以朝代为经,以作者为纬,广泛搜集、认真整理而全面呈现、系统阐释历朝历代吟咏黄河的诗词曲赋佳作。每篇作品拟由原文、作者简介、注释、点评四部分构成,作品配以作者或主题相关的图片,全力做到图文并茂、注释完善、点评精良。整理分七个部分,依次为唐前、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其次,对咏黄河非遗诗词曲赋进行整理。在对历代咏黄河诗词曲赋整理的基础上,对黄河诗词曲赋中与非遗的有关部分再次进行整理。整理计划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口头文学》,第二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第三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手工艺、医药和历法》,第四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第五部分《黄河诗词与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将黄河诗词文化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黄河诗赋非遗资源应用于旅游、教育、家居、服饰、日用等当代生活场景之中。
第三,对三秦黄河诗词遗产调查研究。就陕西而言,黄河流经内蒙古托克托,在陕西最北的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入陕,至潼关河滩出陕,北干流在陕西全长723.6公里,流经渭南、延安和榆林三个市13个县(区),支流则分布于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陕南部分地区,分布着渭河、洛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延河等众多各级支流,孕育出的三秦文学,则是黄河文学的典型代表。依托陕西师范大学黄河文化研究的多个平台,我们以自驾、走访、问卷、电话、座谈会等调研形式,对黄河流域(陕西段)诗词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对三秦黄河诗词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深度解读黄河诗赋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
第四,对黄河诗赋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途径研究。经过前期调研,我们计划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编制黄河诗词调查问卷表,在学校、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上进行广泛调研,掌握第一手黄河诗赋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黄河诗赋问题,以社会组织团体为阵地,以网上授课的方式,以出版的著作《咏黄河诗词曲赋萃编》为蓝本,免费开设《黄河诗赋鉴赏》课程,或以系列讲座的方式,来弘扬黄河诗赋文化。二是以主题探究为抓手,在学校和省社科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诗赋朗诵、征文、赏析、演讲、书法、篆刻、晚会、融媒体等活动,弘扬黄河诗赋文化,传承黄河精神。三是将黄河诗赋文化和非遗研培相结合,凝练出2—3个民众感兴趣的、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黄河诗赋问题展开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民众学习黄河诗赋和传统文化的能力,在体验式学习中实现对黄河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第五,对资料文献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支持。在黄河诗词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依照《全唐诗库》《全宋诗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中国类书》《中国经典库》《繁简字一对多关系库》《〈全宋诗〉分析系统》等经典数据库的模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设《黄河诗库》,计划分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现代、当代)、作者、形式(诗、词、曲、赋)、赏析四部分。《黄河诗库》拟将信息处理技术与中国黄河文学研究有效结合,建设系统运行效率高、性能稳定的数据库,提供多维检索方式,并形成较好的中国黄河诗歌研究平台,为喜欢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地理学、非遗文化等研究领域的民众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平台。同时,通过数据库建设,培养民众有效利用、处理、分析并深入剖析大数据的能力。
总之,黄河诗词是纸面上流动着的另一条“黄河”。对历代咏黄河诗词曲赋作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梳理其脉络,解读其内涵,阐释其文献学、文学、史学和文化学价值,无疑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黄河诗词的主旋律是忧患意识、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将黄河诗词曲赋融入社会生活,让民众学习、研究、宣传黄河文化,强化使命担当,帮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认识,增进对黄河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理解,对继承黄河精神,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加强对古诗词中有关黄河诗篇的研究,让人民大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黄河,对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美好和谐的自然生态、开发黄河流域地区文化及脱贫攻坚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