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的生活触角与重生的意象表达

——评闫群散文集《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字数:2179 2023-10-11 版名:悦读

   □仵 埂
  闫群的散文叙事很是丰富,我这儿指的是她在一篇散文里,思想和所描述的事件向四面八方发散,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生活底蕴,她似乎将那些人们不经意的往昔,一一呈现出来。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可以说,闫群的散文在个人见识上,有胆有识,敢于触动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敢于触动那些不同寻常的事件感受。这是一个能写出好散文的天赋基础。
  当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主题是否凝聚,或者说是情绪能否凝聚在一个点上展开?散文尽管散,但核心的情绪不能散,应该向着一个点凝聚,只有这样,才会形成阅读的强烈感受,让人难忘。但应该是凝聚在一个点上的丰富,不能因为凝聚而使文章单调。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散文写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本集子的首篇《悠悠紫河沟》,以四个小标题写了家乡留在自己童年的四个点,这个很好,构成了歌一般的回忆韵致,理应是这样,如歌的情绪弥漫在叙述空间上。这样,有一股余音绕梁的伤逝之感,流逝的岁月忧郁的往事曾经的感伤,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种情绪,的确太丰富太独特太忧伤太具有诗意了,往往一说就说走了样,说出的不是我们心里感受到的那种感受。
  这时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贫乏无力,但我们还是要将它说出来。这时,作者就要通过自己的叙事、节奏、情绪、描写、顿挫、语境、对话,等等,捕捉那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要捕捉的这个东西,是事物的本体,是神秘的,是难以言说、难以认知的,但我们还是要尽力逼近它,用文字将它凝固起来、确定起来。这些东西就是作者心中那种挠你心扉的情绪。这对作者而言,当然具有挑战性,你要用可以辨识的语言,描写不可以辨识的精神情感、心理情绪。只有你和对象之间构成了那种感觉,那是特殊的,是私人化,是隐秘的。就如同一个人与所爱的对象,双目一碰,碰出的那种电光石火。但对于你周围的人,可能无动于衷,那种电光石火在旁人眼里是漠视状态,没有感觉。在两个当事人之间,发生着情感的裂变,从一个一般的或陌生的人,裂变为一对亲密的恋人。
  上述的状态,构成散文的特有结构。是什么结构呢?是以笼罩在那种感觉之上的特殊情绪来构造一篇作品,于是形成了一种对事与物的认知。你将人的一种难以道出的情感状态揭示出来了,你将内心的隐秘体验拿来与读者分享了,读者怎能不喜欢?
  闫群另一向度的抒写,是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命运的感悟,对人间世界生死认知的理解等。在这样的悟觉中,作者升腾出人生感怀,如《和光同尘》,就是对一些哲理的醒悟,就是经过沧桑和时间的磨砺之后,人对曾有的执着开始放下,对昔日的热情开始减退。具有相同特征的篇章还有《做生活的歌者》。这些篇章,作者写得很开阔,她发现了生命的节奏,原来是如此不同。“奥巴马55岁就退休了,特朗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扎克伯格20岁创建了Facebook,28岁就已经身家千亿;陶华碧28岁还在工地抡铁锤背泥巴,50岁才创建老干妈”。结论是“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这个想法多好!可以说,作者已经窥视到了生命的多样化形态这一问题,遗憾的是,作者未能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扩展深化,文章如惊鸿一瞥,一下子又转了航向,说起了另一个问题。
  闫群的散文,就其对生活的观察而言,是十分敏锐且深入的,我说的是她总能从日常中,发现那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她的语言,也常出其不意,透出崭新的表达,新的东西总能给人带来审美新体验。在《老去》这篇散文中,作者叙述自己看见朋友一勺一勺给术后的老娘喂饭,由之也联想起父亲去世前在医院的情形,自己也重复着一口一口给父亲喂饭的动作,由衷感喟:“亲人的老去让我丢盔弃甲,仿佛看到静物式的远景。人散后,落在故乡的关于爱的动词,永生不忘。”下面紧接着写自己“曾久久端详晚年的泰戈尔,白发、长须、长袍、布鞋,目光如炬又恩慈,身影弯曲又庄严……”这些地方,都能显示出闫群具有状写某种深刻感受的能力。
  作者对某些场景的感受和描写,非常独特,那是真正的散文式感受,很高级的体验。我这儿所说的“高级”指的是那种很自我、很隐私,也就是很深的个人化感受,又是人类的通感。在《重重的现实,轻轻地过》中,小标题“专注”,就是这样的篇章。我喜欢这种感觉。作者说自己一大早约了同伴在街上转,看到了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在林中空地上,正在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很专注地唱了一会儿,然后又拿起萨克斯吹奏,歌声荡气回肠,曲调婉转悠扬。他身边不时有人经过,但是他专心致志,没有一丝一毫的转移。“我”在不远处驻足良久,听着听着,心便沉静了下来。说它“映照出了自己过往的浮躁与此刻的沉静”,那一刻,“内心充斥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与苍凉”。像这样的书写,就很能引起共鸣。这样的东西,是从作者心底打捞出来的感觉,有着与读者“对话”的基础。一个作家,只有拿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才能与读者对话,只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对话的基础。谁没有那种静静观察的时刻呢?谁没有那种非同寻常的发现?这些发现,才是真正的写作要面对的对象,也是真正的语言要变着花样儿表达出的东西。后面说理的部分,倒显得将问题浅层化了,失去了前半部分那种感觉之魂。
  可以这样说,散文有两种叙事向度,一种就是沉在事中,将情绪感觉发散,不把它归纳于理性,就是在感性情绪里沉浸,让感性情感将读者征服和笼罩,剩下的交给读者去想,作者就不要去做总结式说明了。当然,你也可以将它写成另一种样子,就是完全哲思性的散文,如周国平、王小波式的散文,让理性散发光芒,让哲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