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念下让幼儿绘画活动有“画”说

□何云云

字数:1534 2023-10-08 版名:教育理论
  对于小班孩子而言,绘画活动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想象的表达。同时,绘画作为幼儿阶段特殊的符号表征,是幼儿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有利工具。
  幼儿绘画教学活动承载着提升幼儿审美表现能力的使命,活动中的创作引导环节和评价赏析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尤其是在评价环节中,成人的评价对幼儿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幼儿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这些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自信心、表现力等。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在绘画中的思想,让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有“画”说!
  一、幼儿绘画作品评价存在的误区
  1.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在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讲评环节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去评价作品。幼儿的绘画作品是自己想象力的直接体现,富有童真、童趣。但在实际美术活动当中,仍然存在着知识传授机械模仿的缺陷,成人所追求的相似、美观忽略了幼儿的个性表达,较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另外讲评往往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主要围绕美术技巧进行讲评,如画面的布局、线条的流畅、内容丰富、色彩的搭配等,幼儿对此往往不感兴趣,讲评环节流于形式,毫无实际意义。这种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特征,无视幼儿绘画作品本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不仅打击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违背了幼儿美术绘画教育的目的。
  2.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常常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地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比如“画得真好”“太漂亮了”“真厉害”等,这种评价表面上看似尊重幼儿作品,但这类评价不仅不能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作品具体好在哪里,还有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有的教师虽然提出了很具体的指导语言,但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不顾及幼儿的感受,比如,“你应该这样画”“你看他画的,你要像他这样!”……这样的评价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有百害无一利,长此以往,就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对幼儿绘画作品评价的思考
  1.用儿童的眼光欣赏儿童画,让幼儿有“画”说。幼儿会用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世界。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幼儿在看什么、想什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2.借助游戏情境的氛围,让幼儿想说“画”。伴随着游戏情境的展开和活动的要求,幼儿的活动都隐含在游戏当中。在作品创作环节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应用游戏的语言引导幼儿创作、讲评,让幼儿想说、敢说。比如,在“海底世界”活动中,我这样引导孩子们:哪条小鱼穿的衣服颜色你最喜欢?这些小鱼有几条鱼长得不一样?他们游玩时,比赛吹泡泡,谁吹的泡泡又圆又大?这样融于游戏情境的讲评能很快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游戏中,充分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运用积极鼓励的评价语言,让幼儿敢说“画”。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该注重评价语言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一般来讲,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幼儿肯定和自信。评价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多听听幼儿的想法,因为更多时候,幼儿的绘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对话等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和个性化的表现方法。
  在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创作个性。创造一个机会,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最直接地接触美;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感受美;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创造美;设定一个题材,让幼儿的创意插上翅膀,让绘画活动在玩与学中达到统一。同时以有效手段和策略认识幼儿、理解幼儿,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绘画教学活动,把教育和生活现实紧密相连,让幼儿有“画”说。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阳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