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普惠底色办好有尊严有质量的特殊教育

□许朝军

字数:1432 2023-09-27 版名:声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不仅是对特殊教育发展“普惠底色”的科学要求,更是体现对残疾人接受普惠教育、实现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凸显教育公平的重要部署。9月18日上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丁薛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致辞中再次提出,要牢牢把握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更是再次对残疾人受教育权益保障以及夯实特殊教育普惠底色、办好有尊严的特殊教育的又一次强调要求。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享受公平有质量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平等、凸显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公共政策平衡点。作为公共教育的组成,特殊教育的最关键点在基础教育领域。结合实际,建好特殊学校(幼儿园)、普通学校保障适龄特殊对象受教育机会、对特殊残疾对象实施“送教上门”等是最科学的教育供给保障。这样可以通过专门学校提供专门教育满足特殊残疾对象的特殊教育需求,同时又能为具备普通学校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的轻度残疾对象提供融合性高品质教育,而对不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对象,也可以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呵护,让重度残疾对象居家接受特殊教育关爱,进而高水平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覆盖与惠及。同时,在中职、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鼓励残疾对象报考、入学、设立专门残疾人就业成才指导性专业,也能从鼓励残疾人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角度,凸显教育的给力与善意。
  办好凸显普惠底色的特殊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释放特殊关爱善意,追求高质量发展成效。残疾人群体不同于普通人群,不管是从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惠及角度,还是从权益保障和个体尊严呵护角度,都需要“量身定制”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对象有效解决了残疾人与普通人共成长共成才共交流共享一片蓝天的初衷,但美好更需要专门呵护到位,比如教师的特殊关爱、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到位、专门教育设施供给、校园人际交往温情环境氛围的创设、无歧视软环境的打造,等等。凸显善意的“送教上门”,亦需要量身定制的送教内容、彰显个体成长心愿满足、身心健康需求呵护、人格尊严维护等的内容选择,以及专门教育方式途径供给等。以就业和成才为重点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尤需从特殊对象特殊从业、特殊成长角度,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专业与培养规划,比如按摩专业、盲文等特殊教育专业、适合残疾对象的自动化专业,等等。而依靠特殊学校提供特殊教育的,更需要专业的特殊康复训练教育资源配置到位,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跟上,以及专门的从教、教育保障资金措施给力,这些都需要科学回答,人性落实,才能结出公平普惠优质的特殊发展果实。
  夯实普惠底色,办好有尊严有质量的特殊教育,不是教育部门单个儿弹琴就能奏出华美乐章,需要的是全社会关爱呵护合力奏响“交响乐”。其中,财政投入高看一眼是前提和基础,包括特殊教育资源供给、设施配套、师资待遇落实、教育环境创设、就业创业扶持,等等,都需要闭环设计与落实。同时,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卫健部门、市场监管、残联部门等联合呵护,针对性关爱厚爱,也是确保残疾人受教育对象“不漏一人”“不误一人”“公益平等”的最大保障和联合助力。社会各界施以特殊关爱、众人拾柴给予关心呵护、就业创业鼎力支持、对受教育权益和尊严全力维护,这些都是构建残疾人对象接受平等有尊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在特殊教育领域必须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