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革命传统,曙光照亮征途
——浅评李晓光的诗歌《曙光》
字数:1393
2023-09-27
版名:悦读
□木 乔
在《解放军文艺》2023年第8期上,读到李晓光的诗歌《曙光——读〈七根火柴〉》,让我产生了微妙的体验,好似在寒夜里守护着一堆篝火,获得温暖和力量。
读罢这首诗,我马上从网上搜索《七根火柴》这篇课文重温了一遍,进而理解了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腐蚀着我们的记忆。令我们的记忆锈迹斑斑、支离破碎。李晓光的诗歌《曙光》,仿若万道霞光,为我们重新提炼出一段消逝的生活,焕发青春光彩。令我产生一种幻境,看清楚自己儿时怀揣的梦想和小伙伴们童真的表情。我又在幻想这首诗歌的作者李晓光现在还依然坐在中学的课堂上,聆听老师的教诲,走进这篇课文呈现的烽火岁月,感受革命激情,同志情谊,点亮心灯,照见前路。
这些感触源于阅读这首诗歌时产生的共鸣,构成这首诗歌的主调和筋骨。音乐的呈现方式是旋律,舞蹈的呈现方式是姿态,小说的呈现方式是结构,散文的呈现方式是记录,诗歌的呈现方式是情感。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说:“童年是人们唯一可以公开见面的地方。”李晓光牢牢把握这段珍贵的经历,以诗歌的形式,为一代人找回一段共同拥有的童年时光,像插入思想的端口,打开联想的通道,瀑布一般倾泻而下,产生一股撞击的力量,再一次激励鼓舞着我们。“七根火柴/七只灯盏/让密密麻麻的汉字/字里行间充满阳光/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点亮所有路程”。
无论是经历教科书洗礼的我们这一代人,还是相对《七根火柴》这一篇课文比较陌生的下一代人,读罢李晓光的这首诗歌《曙光》,皆会激发出神圣的情感,渴望通过深入了解现代作家王愿坚的这一篇小说,追随红军战士卢进勇的步伐,从而在心底里,刻画出自己理解的那位具有崇高品格的红军无名战士的鲜明形象。“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一群汉子来自八方/不屈的精神/分明告诉我们究竟/谁是灯的主人”。
李晓光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提炼和抒发着诗意,像霏霏细雨,具备“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令我们干旱的心田,滋生茵茵芳草,焕发蓬勃生机。
《曙光》这首诗歌共分为三节,每一节的开头两句都是“七根火柴/七只灯盏”,酷似音乐变奏曲:“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特点,凸显《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精神价值,让人读罢意犹未尽,在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如今,九州大地上的人们/都在尽力地拨亮灯芯/让暖意融融的百年幸福/天长地久/照在村庄/和城市的上空/擦亮旧时的伤痕”。
李晓光是一位谦逊随和的人,写这首主题鲜明的诗歌,他依然保持着克制的态度,采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好似潺潺流水,从高处流淌下来,汇聚在读者的心田。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把语言当作一种服务于沟通和信息的工具,当交流深入更加深刻的关系时,语言定会成为诗意的语言。”当李晓光借助《曙光》这首诗歌来抒发胸臆,他的描述对象本身便生成诗意的形象。或者说:描述对象本身就是诗性对象。因此,《曙光》这首诗歌拥有了细腻的情感,这份感情的细腻刚好触碰到我们每个人心头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从而转化成知觉,好似拨亮的灯芯。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场景,宛若电影画面:曙光照耀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征途之上,无名战士用生命点燃的篝火依然熊熊燃烧,为战友们送上温暖。一名名红军战士的身影被篝火照亮,像一幅幅剪影,自信而又坚强,他们整理好行装,向着理想进发。我们成为万千观众中的一员,因为这缕曙光的提炼、塑造,满怀感恩,心生敬仰,把前路当征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在《解放军文艺》2023年第8期上,读到李晓光的诗歌《曙光——读〈七根火柴〉》,让我产生了微妙的体验,好似在寒夜里守护着一堆篝火,获得温暖和力量。
读罢这首诗,我马上从网上搜索《七根火柴》这篇课文重温了一遍,进而理解了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腐蚀着我们的记忆。令我们的记忆锈迹斑斑、支离破碎。李晓光的诗歌《曙光》,仿若万道霞光,为我们重新提炼出一段消逝的生活,焕发青春光彩。令我产生一种幻境,看清楚自己儿时怀揣的梦想和小伙伴们童真的表情。我又在幻想这首诗歌的作者李晓光现在还依然坐在中学的课堂上,聆听老师的教诲,走进这篇课文呈现的烽火岁月,感受革命激情,同志情谊,点亮心灯,照见前路。
这些感触源于阅读这首诗歌时产生的共鸣,构成这首诗歌的主调和筋骨。音乐的呈现方式是旋律,舞蹈的呈现方式是姿态,小说的呈现方式是结构,散文的呈现方式是记录,诗歌的呈现方式是情感。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说:“童年是人们唯一可以公开见面的地方。”李晓光牢牢把握这段珍贵的经历,以诗歌的形式,为一代人找回一段共同拥有的童年时光,像插入思想的端口,打开联想的通道,瀑布一般倾泻而下,产生一股撞击的力量,再一次激励鼓舞着我们。“七根火柴/七只灯盏/让密密麻麻的汉字/字里行间充满阳光/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点亮所有路程”。
无论是经历教科书洗礼的我们这一代人,还是相对《七根火柴》这一篇课文比较陌生的下一代人,读罢李晓光的这首诗歌《曙光》,皆会激发出神圣的情感,渴望通过深入了解现代作家王愿坚的这一篇小说,追随红军战士卢进勇的步伐,从而在心底里,刻画出自己理解的那位具有崇高品格的红军无名战士的鲜明形象。“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一群汉子来自八方/不屈的精神/分明告诉我们究竟/谁是灯的主人”。
李晓光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提炼和抒发着诗意,像霏霏细雨,具备“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令我们干旱的心田,滋生茵茵芳草,焕发蓬勃生机。
《曙光》这首诗歌共分为三节,每一节的开头两句都是“七根火柴/七只灯盏”,酷似音乐变奏曲:“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特点,凸显《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精神价值,让人读罢意犹未尽,在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如今,九州大地上的人们/都在尽力地拨亮灯芯/让暖意融融的百年幸福/天长地久/照在村庄/和城市的上空/擦亮旧时的伤痕”。
李晓光是一位谦逊随和的人,写这首主题鲜明的诗歌,他依然保持着克制的态度,采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好似潺潺流水,从高处流淌下来,汇聚在读者的心田。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把语言当作一种服务于沟通和信息的工具,当交流深入更加深刻的关系时,语言定会成为诗意的语言。”当李晓光借助《曙光》这首诗歌来抒发胸臆,他的描述对象本身便生成诗意的形象。或者说:描述对象本身就是诗性对象。因此,《曙光》这首诗歌拥有了细腻的情感,这份感情的细腻刚好触碰到我们每个人心头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从而转化成知觉,好似拨亮的灯芯。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场景,宛若电影画面:曙光照耀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征途之上,无名战士用生命点燃的篝火依然熊熊燃烧,为战友们送上温暖。一名名红军战士的身影被篝火照亮,像一幅幅剪影,自信而又坚强,他们整理好行装,向着理想进发。我们成为万千观众中的一员,因为这缕曙光的提炼、塑造,满怀感恩,心生敬仰,把前路当征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