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升地理学科内涵
□秦 超
字数:1555
2023-09-24
版名:知行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指向学生思想观念提升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这就说明加强思政教育意义深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成为各个学科教师关注的焦点,即充分挖掘学科思想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堂内外,促进课程思政走向深入。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乏大量的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肩负立德树人任务的新时代地理教师,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在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学科优势落实思政教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多元整合教学素材,把握思政教育导向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善于发现的眼光,多元整合教学素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育的导向。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深刻了解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提供淡水资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进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2020年,中国正式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彰显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多元整合教学素材,能够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为进一步设计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深化思政教育过程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我是‘中国水塔’的守护者”学习活动,构建如下情境: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方位查找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紧紧把握住“人地协调”这一活动主线,深刻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明确守护自己生存家园的使命担当,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全面建立人地协调观,并积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践行。
创新地理课后作业,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地理教师应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作业,遵循思想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领悟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当学生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地势”后,布置“美丽中国”手抄报作业,让学生多角度查询相关资料,“巧手绘山河”,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树立主动发现地理之美、感悟地理之美的意识,进一步建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增强家国情怀。
开发专题研学课程,彰显思政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属于综合概念,拥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能仅仅将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还应该积极挖掘校外资源,开发以思政教育为基点的地理研学课程。地理研学往往立足乡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重要方式。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文化风情,树立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开展“黄土高原”地理研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陕北信天游的高亢悠长,并学唱信天游,体会中国民族音乐之美;与学生一起系白羊肚头巾,感受智慧的劳动人民是如何抵挡风沙的;和学生一起走进陕北的特色民居——窑洞,体会中国典型民居的魅力,增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建设家乡的自信心;与学生一起走进革命博物馆,感受延安精神,牢记自己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初心使命,努力践行延安精神,养成艰苦奋斗、自觉担当的精神。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不仅增加了地理教学的宽度、厚度和广度,也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了大思政课程理念。
多元整合教学素材,把握思政教育导向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善于发现的眼光,多元整合教学素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育的导向。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深刻了解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提供淡水资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进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2020年,中国正式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彰显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多元整合教学素材,能够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为进一步设计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深化思政教育过程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我是‘中国水塔’的守护者”学习活动,构建如下情境: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方位查找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紧紧把握住“人地协调”这一活动主线,深刻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明确守护自己生存家园的使命担当,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全面建立人地协调观,并积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践行。
创新地理课后作业,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地理教师应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作业,遵循思想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领悟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当学生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地势”后,布置“美丽中国”手抄报作业,让学生多角度查询相关资料,“巧手绘山河”,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树立主动发现地理之美、感悟地理之美的意识,进一步建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增强家国情怀。
开发专题研学课程,彰显思政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属于综合概念,拥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能仅仅将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还应该积极挖掘校外资源,开发以思政教育为基点的地理研学课程。地理研学往往立足乡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重要方式。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文化风情,树立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开展“黄土高原”地理研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陕北信天游的高亢悠长,并学唱信天游,体会中国民族音乐之美;与学生一起系白羊肚头巾,感受智慧的劳动人民是如何抵挡风沙的;和学生一起走进陕北的特色民居——窑洞,体会中国典型民居的魅力,增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建设家乡的自信心;与学生一起走进革命博物馆,感受延安精神,牢记自己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初心使命,努力践行延安精神,养成艰苦奋斗、自觉担当的精神。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不仅增加了地理教学的宽度、厚度和广度,也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了大思政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