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聋生品德
□万颖锐
字数:1487
2023-09-24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聋校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聋生因听力障碍,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发展滞后,大多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上,对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元素挖掘不够,忽视了聋生品德的培育。
聋校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课文中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有对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精神的记述,有尊老爱幼、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元素,是语文教学当中培养聋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素材与抓手。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聋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做到知荣而行,知耻而止,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品德
1.读中感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应指导聋生通过口语、手语等方式朗读课文,适当降低音准方面的要求,抓住重点词句,配合表情和肢体语言,想象文中画面,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情感。
2.联系生活,在做中学
聋生以目代耳,观察能力强,主要依靠视觉学习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直观演示、亲身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要求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引导聋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学习《升国旗》,联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聋生向着国旗立正、敬礼,在规范庄严的升旗仪式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3.创设情景,内化迁移
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营造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引导聋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老师扮演爸爸,一进门就坐下来解鞋带,请聋生联系课文内容判断:自己应该帮爸爸做什么?一名学生上台拿出拖鞋,说:“拿拖鞋。”通过表演,把生活场景带入语文课堂,聋生观察、操作、体验,学以致用,既掌握了语文知识,提升了认知能力,又促进了良好品德的形成。
4.讨论交流,碰撞思辨
聋生受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制约,对很多知识不理解,或认识得比较片面。对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聋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去伪存真,从而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阐明的道理。如《落花生》教学中,组织聋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你喜欢像花生一样还是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知对错、明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聋校语文教学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环节,学以致用,引导聋生在活动中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受到品德教育。推荐聋生阅读一些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书籍,讲革命故事,设计墙报,参加朗诵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关注、讨论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育人导向,深入挖掘教材,结合聋生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育聋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聋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聋生因听力障碍,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发展滞后,大多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上,对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元素挖掘不够,忽视了聋生品德的培育。
聋校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课文中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有对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精神的记述,有尊老爱幼、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元素,是语文教学当中培养聋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素材与抓手。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聋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做到知荣而行,知耻而止,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品德
1.读中感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应指导聋生通过口语、手语等方式朗读课文,适当降低音准方面的要求,抓住重点词句,配合表情和肢体语言,想象文中画面,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情感。
2.联系生活,在做中学
聋生以目代耳,观察能力强,主要依靠视觉学习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直观演示、亲身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要求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引导聋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学习《升国旗》,联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聋生向着国旗立正、敬礼,在规范庄严的升旗仪式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3.创设情景,内化迁移
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营造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引导聋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老师扮演爸爸,一进门就坐下来解鞋带,请聋生联系课文内容判断:自己应该帮爸爸做什么?一名学生上台拿出拖鞋,说:“拿拖鞋。”通过表演,把生活场景带入语文课堂,聋生观察、操作、体验,学以致用,既掌握了语文知识,提升了认知能力,又促进了良好品德的形成。
4.讨论交流,碰撞思辨
聋生受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制约,对很多知识不理解,或认识得比较片面。对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聋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去伪存真,从而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阐明的道理。如《落花生》教学中,组织聋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你喜欢像花生一样还是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知对错、明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聋校语文教学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环节,学以致用,引导聋生在活动中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受到品德教育。推荐聋生阅读一些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书籍,讲革命故事,设计墙报,参加朗诵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关注、讨论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育人导向,深入挖掘教材,结合聋生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育聋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聋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