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的三重维度

□乐曲易钢

字数:1458 2023-09-24 版名:理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致信教师代表,创造性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大方面精辟概括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推动新时代教育者从大德风范、大智风采、大爱情怀三重维度凝魄铸魂,形成教育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师筑牢精神支柱。
  大德风范:牢记“至诚报国、行为世范”理想信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理想信念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师精神的灵魂。中华民族教师精神的范畴中,最广博、最深沉、最持久的是大爱情怀,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这种理想信念是教育的灵魂,是当代文人的风骨,是“至善”之道,必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秉承着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的理想信念。必须赓续至诚报国的坚定信念,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埋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情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作为道德模范、道德表率,必须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好教师应该在道德修养方面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师之德,坚守精神家园,把牢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言传身教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影响和带动学生。
  大智风采:践行“启智润心、求是创新”责任担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的教育强调“知”,而新时代的教育立足于“智”,探求创新、发展、生长的“传道”机制。“启智润心”的“启”意味着不能灌输填鸭,不能枯燥重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走向生活的教育,走向社会的教育,走向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总之,打开心门拥抱世界。“润”不是摧残生活的排名内卷,不是漠视学生兴趣、特长的强制填充,不是师生的功利对峙;而是雨露滋养、心灵关爱、和煦阳光,以及基于此之上的师生和谐互信。
  求是创新,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的解释是“探求真理,不拘一格”。按《中庸》的解释,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博学,再审问,经过深思熟虑,别出心裁,独具慧眼,研辨是非得失。求是创新精神展现了“排万难而求真知”的精神,其底气是求是创新精神。
  大爱情怀:秉承“仁爱之心、以文化人”宽广胸怀
  “仁者爱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教育工作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教师群体的特质,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在学习、成长、交友、人格尊严方面的需要;同时,学生也在理解之中学会分享,从而达到心灵沟通、人格互补、灵魂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宽容地关怀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春风化雨,用科学的方法培智育才,用爱心托起祖国的花朵,以宽容和激励实现爱的教育。
  文以载道,《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以文化人”就是以人文来感化人、教育人。人文经典承载着作者的灵魂和价值追求,凝结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很容易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教育者要深耕时代沃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反映人民诉求,在追梦征程中发掘新问题、破解新矛盾,把学问写在大地上,在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文化获得感中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辱使命,谱写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