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以沟通的方式对生命的观照

□张振笋

字数:1986 2023-09-20 版名:悦读

  崔佳老师出书了——《校园里的有效沟通》。以她的阅读量与文字输出量,出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情满自溢,厚积薄发。
  朋友圈里有崔佳老师在,我始终有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她数年坚持日更公众号千字文,更是常让我生出自己在荒废生命的愧疚感来。
  她什么都没有跟你说,她在朋友圈里勤奋的样子就会鞭策你,激励你,让你不敢偷懒太多。我想,这应该是更深层次的沟通与影响吧。
  学校即氛围,教育即沟通,教育学即关系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关于这点,我是历经多年院校管理实践之后才慢慢体悟到的。崔老师的这本书,说出了我很多未能表达出来的同感。
  我向大家推荐崔佳老师的这本书。因为,此中有真意,有真言,更有真我。
  此中有真意
  崔老师的这本书源于校园生活,源于她持续的观察与思考。
  崔老师长期躬耕于学校心理咨询、教学一线,在学校摸爬滚打很多年。她熟悉校园生活,了解学生,在沟通中理解学生,用心记录,攒下了厚厚的一沓校园故事。听崔老师讲故事,像教研室同事间的课余漫谈,轻松愉快,意味深长。有故事,会讲故事,这是崔佳老师在各大平台讲课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故事是沟通彼此的纽带,也是教师实践反思的重要方式。故事力已经成为优秀教师的核心能力。“课堂上唯一没有发言的学生”“想家哭泣的住宿生”“篮球赛失利的学生”“选择1000米长跑的胖胖的男生”都是她书中故事的主角。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生活中,在擦肩而过的普通师生身上,在校园纷繁事务和热闹人际间,崔老师以其丰盈的感性素养、敏锐的专业洞察及其慈悲之心,用灵动的语言,以故事形式,与我们一起探讨教育本真、人际沟通真谛。
  此中有真言
  教育是以沟通的方式对生命的关照。生命就是关系。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被看见和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沟通,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问题是:好的关系从哪里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长期浸泡在校园里的崔老师,身在此中,思考其间。崔老师对传统说教方式保持谨慎态度,倡导以体验的方式,分享如何开展“枫叶活动”“鼓掌活动”“十分钟对话行动”等简单易行的辅导活动,还提出了“赞赏金字塔”模型等成果,化繁为简,为一线教师指点迷津。书中有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散发着生活气息。
  崔老师善于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分析我们日常遭遇的复杂,拨云见日,吹糠见米,探究纷繁校园人际关系后面的底层逻辑,看见方法背后的方法。
  一切问题来自于关系,在关系中产生问题,在关系中修复问题。体悟到这点,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诸多习以为常的自以为是,开始重新定义教育教学生活,由此就能发现更多可能,也“学会失望”,接纳自己“并非万能”。
  在分享对校园人际关系深刻理解与具体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作者跃身投入生活之河而无惧色,迎向生命中所有关系的乐观与勇敢。同时,读到了诸如“慢才是真实的”“无条件接纳是放下对学生的偏见”“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老师的样子就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等简单朴实、闪烁智慧光芒的崔氏金句。
  关键在行动。崔老师说:本书中的内容写得再落地,也永远都是原则性的和指导性的,要付诸应用,离不开你的适应性改造和创造性发挥。
  尊重现场的真实,看见行动的力量。
   此中有真我
  读这本书,我们不仅仅聆听故事、学习人际相处之道,更是处处体会作者的自我审视与觉察之心。
  在序言里,崔老师谈道:“我喜欢当老师,但不等于我会当老师。”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我想:“不是谁都可以当老师的!”这个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时自我警示的敬畏。在书中,作者不只是介绍经验,也调侃式自我“摆烂”,说了不少曾经掉进去的“坑”以及所丢过的脸,所以本书读来感觉亲切、鲜活。
  毕竟,在关乎人际关系、有效沟通的课题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人带着不完美的人共同追求完美的过程。”
  这本探讨如何沟通的书,其中的表达方式本身,亦是沟通的范例。
  人是关系的产物。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是男人或者女人,然后才是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生活中,生活即关系。关系是相通的,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个方法,都能让你迁移到自己的“关系”中。
  师生关系其实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核心是自我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之中,需要与世界沟通,与他人沟通,最核心的是要与自我沟通。
  崔老师在书中说:关爱学生不等于牺牲自我。生命的饱满,其实是关系的饱满。教师自在自洽自爱,是构建良好关系,关爱他人的前提。所以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
  在本书封底的推荐语中,我是这么写的:“本书不囿于校园、不限于师生,不止于人际沟通,其实是探讨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通过觉察和行动,走向自爱、自然、自洽和自在。”
  所谓校园里的有效沟通,其实就是师生在彼此关系滋养下的健康成长。
  最后,我引用《教学勇气》一书的核心观点,结束本文。“有效的沟通不能被降格为技术,有效的沟通源自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