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本土红色资源 赋能语文课堂教学

□林凡瑞

字数:1398 2023-09-17 版名:知行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红色文化、探究红色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的教学模式,完全能够适应融合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任务,而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就地取材,借助本土红色资源,赋能语文课堂教学,定能加深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红色基因的传承,又能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双向增效的重要作用。

  巧借本土红色文化“引擎”,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时,如果巧借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本土红色故事来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我就借用了本土红色故事激情导入,引用了八路军115师驻扎沂蒙山区开创“识字班”,全心全意地帮教农村女青年学习新文化的感人故事,故事产生于本土,又耳熟能详,真实可信,同学们感到很亲切,又很感人,因此,代入感很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形象地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实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巧用本土红色文化“助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凤头、猪肚、豹尾”是文章修炼的章法,事实上,这个“章法”同样适用于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同样需要一个美丽多端的开始,厚重丰实的过程,余韵无穷的收尾。我们以一个兴趣盎然的故事引入正题之后,就要进入丰富多彩的品读环节了。这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属于“猪肚”范畴,这篇文章学得好不好,理解得透不透,这个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会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学习红色主题的课文时,教师的课堂设计更要精益求精,力求达到至善至美的效果,而巧用本土红色文化助阵,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讲述了本土红色故事《渊子崖保卫战》,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让学生指出这两个悲壮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进行了一番比较阅读和深入讨论之后,很快明晰了这两个故事都表现出我国军民誓死不屈、抗日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同学们也为自己的家乡能有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到骄傲和自豪,为沂蒙精神的大力弘扬起到应有的作用。
   巧以本土红色文化“压轴”,强化学生对课堂检测的把握
  课堂检测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红色题材教学中,如果在课堂检测环节上巧以本土文化“压轴”,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学习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之后,我曾经以《陈毅在前河湾村》的故事作为结束语压轴:“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全面进攻我解放区,陈毅带领新四军总部迁到沂蒙山前河湾村指挥战斗。刚安顿好,夜里下起了暴雨,老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陈毅亲自带领战士们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推沙袋,挡门板。许多老百姓感动地握着陈毅的手致谢,陈毅却说‘不用谢,我是人民的儿子,哪有儿子不帮老子的道理’。”讲完故事的梗概之后,我让学生趁热打铁写一个“陈毅在前河湾村”的故事。同学们发挥想象,写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中小学语文的功能与优势,整合教材,聚焦红色革命教育,让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和洗礼,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