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化”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冯跃忠

字数:1229 2023-09-17 版名:知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标配,特别是在各类展示课和比赛课上,不止一次的小组合作,乱花渐欲迷人眼般,宣告了它的重要地位。
  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基本是“标准化”的小组合作。固定的小组成员、固定的合作模式、固定的时间分配、固定的讨论话题。小组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强了课堂活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仔细揣摩后会发现,在“标准化”的小组合作中,存在着形式大于实效的隐忧。
  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进行“随性化”的小组合作模式,很好地避免了“标准化”小组合作的种种弊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随性化”的小组合作,没有固定的成员、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议题、固定的形式。一般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进行,是真正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新型小组合作模式。
  成员随机组合
  这是“随性化”小组合作的基础。孩子们毕竟年龄尚小,我们的活动设置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孩子们追求更多的是有趣的同伴和好玩的游戏。在小学生中暗藏着各种小团体,也存在着随机性友谊。在小组合作时,让孩子随机挑选合作伙伴,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有效扩大他们交流的半径,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激情四射中碰撞出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创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兴趣伙伴,同时满足了每个学生对于“影响力”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形式随意裁决
  创新需要不拘小节,随意更会带来创意。小组合作要充分授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讨论的形式。可以是民主式的挨个发言,也可以是法庭式的激烈辩论,还可以是一对一的针锋相对。总之,要打破各种禁锢思维的条条框框,讨论要在自由自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此时,孩子们的心门才能真正被打开,表达才会真正被激活,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也才能真正被发掘。
  内容随意选择
  把讨论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选择个体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选择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只有面对有适当难度的话题,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要表达。孩子们的兴趣点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讨论篇章结构,可以讨论开头结尾,也可以讨论环境描写……总之,孩子们各个角度的自由选择发挥,能很好地调动起他们的讨论欲望和智慧源泉,也避免了讨论内容的千篇一律,无形中扩大了讨论的范围,提高了讨论的效果。
  时间随时把控
  教师要敢于放手,勇于给孩子时间。因为,只有在比较充裕的时间里,孩子们才能安心于讨论,精心于思辨。我们要安排比较宽松的时间,让孩子们进行沉浸式的讨论,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走过场。
  当然,在“随性化”的小组合作中,并不是完全放手、完全“随性”,也要有一定的规矩。比如小组成员一般在3人左右、教师的适时调控等。
  总之,“随性化”的小组合作看似“随性”,实则是一个充分调动孩子们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讨论的有效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新型小组合作模式,值得各位去积极尝试和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