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应走出功利性的误区

□杨先武

字数:1249 2023-09-13 版名:声音
  阅读(这里主要指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忽视阅读。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启智的钥匙,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在当今社会,读书的风气却日渐式微,不读书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果说一般人不读书还可以找到各种借口,那么,作为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则没有不读书的理由。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才能得到提高,但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每天都在与书本打交道,怎么能说不读书呢?但问题在于:教师常读的是哪些书?曾有媒体报道,在对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时,显示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结构中,教学读物高居榜首。众所周知,教学读物只是教师钻研教材、编写教案的辅助工具,其知识范围十分狭窄。教师的阅读仅限于此,是不可能具有丰富学识和广阔视野的,也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把书籍比作精神食粮,那么大多数教师都患上了“偏食症”。之所以患上“偏食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参读物(尤其是教师教学用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以语文教学为例,一篇课文如何解读,有哪些重难点,课后思考题如何解答等,都能从教参中找到依据。中小学教师大都工作负担很重,有的不但知识水平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因此教参可以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教师可以根据教参提供的比较全面的资料和教学建议来设计教案,这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正因为教参具有这样的实用价值,所以成为不少教师阅读的首选。这样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对于自我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教师阅读局限于教参读物的另一个原因是应付考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仍是应试教育,教育评价还是以分数为本,学生学得如何,老师教得怎样,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考和高考成绩)。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就会名利双收,学校提高了升学率,领导和地方政府也有了政绩。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只要多读课本和教参读物即可,没有必要广泛地阅读。此外,在初中和小学阶段,有些科目的考试(如语文)经常把教参作为命题和拟定标准答案的依据。如果学生在考试时未按教参上的说法解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就会影响考试成绩。可以说,不读或少读其他书籍对考试成绩不会带来直接影响,而不读教参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看来,教师的阅读偏重于教学资料,并非因为他们对教学资料真的很感兴趣,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身处以考分论高下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得不做出这种无奈的选择。
  总之,教师的“偏食症”既有主观因素,亦有客观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而要提升自我,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解除束缚教师手脚的“分数至上”的枷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只有教师爱读书,才能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