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让科学教育扎根孩子心灵

□耿银平

字数:1162 2023-09-13 版名:声音
  宇宙已存在大约137.5亿年、太阳系年龄45亿多年、地球出现生命已有35亿年……9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给浙江省宁波市中小学生讲“开学第一课”。施一公院士与宁波市中小学生分享了“科学思辨担当”的科学素养课。施一公院士说:“很多人误以为成绩特别优秀的人才能当科学家,其实不是这样,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去探索人类未知前沿,做出自己的贡献。”(9月2日《中国青年报》)

  谈起科学教育,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戴着老花镜的科学家们,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某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而且科学家的形象多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科学真的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铁面吗?当施一公院士站在学生面前,温文尔雅的讲解、深入浅出的科普、形象生动的展示,还有充满动感的数据和材料等,瞬间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原来,科学家并不呆板;原来,科学并非高深莫测;原来,科学探索也充满乐趣,而且还有理论美、数字美和对称美。畏惧和畏难情绪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热爱,真正激励了青少年选择科学、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事业。
  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源于科技和人才的竞逐”“必须全力推行科学教育”。然而,由于科学教育难以带来立竿见影的高分和升学率,家长、教师和学校对科学教育的热情仍然不高。此外,有些家长认为“科学教育会耽误学习”,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们接触科学大师、进行科学实验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孩子的科普素养普遍不高。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编写的《科学教育教师指导书》,还不得不从“什么是科学”谈起。根据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56%。尽管如此,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科技和科学迷恋不足,就容易被伪科学、反科学等迷信思维蛊惑,不少中小学对星座说、看手相、星相占卜之类的图书,非常迷恋,抑制了科学意识和创新激情。庸俗价值观对献身科学等崇高理想也造成了冲击。上个世纪的孩子都将当科学家当成崇高理想,现在的孩子则没有了这个兴趣,而更愿意“出名要趁早”、当网红、挣大钱。最能吸引受众眼球注意力“3B要素”重要构成之一:萌娃(baby)、美人(beauty)和爱宠(beast),在未成年人之中颇有市场。孩子们过早跌入名利场,受庸俗市侩气息影响,怎么还会有热爱科学的崇高理想呢?
  从这一角度来看,宁波市启动的“开学第一课 院士讲素养”,确实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纯洁、空白的认知空间被迷信、庸俗等价值观所占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多对孩子进行形象生动的科学教育,多将科学家请进课堂,多让孩子零距离接触科学家,多让孩子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和趣味所在,为孩子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励孩子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想,努力自强不息,成为优秀的未来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