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中华

□雍也

字数:2288 2023-09-13 版名:文化
  龙的形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古让历史上特别是史前时期“沉睡”在地下的“龙”得以重见天日,露出真容。据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从考古学视野下研究梳理,中华龙的起源发展情况如下:
  1.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7000~5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已开始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这些早期龙形文化遗存的产生,与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祀蛇和猪,太行山以西崇鱼和鸟,太行山以东敬虎和鳄鱼,长江中游尊鳄鱼。这些动植物在崇拜、敬畏的文化滤镜下被逐渐神化,形象上更经由不断加工、融合、创新,形成了不同区域各有特色的原始龙形象。
   2.龙山文化时期
  距今5000~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缘化的鱼纹、鸟纹等开始减少,南北各地自成一格的各地龙纹形态则开始趋同。龙山时代的龙纹已摆脱仰韶时代单一动物形象的特征,以蛇与鳄为主体,吸收虎、鱼等种动物的特征,成为汇集多种形象的趋同人格化形象。此外,遗存性质提供的信息展示出这一时期龙纹应是权力和王者的标志。
  3.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龙进一步成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夏人不仅尊龙、养龙,而且专设养龙的官职。商代人对龙的信仰抱有更大的热忱。这一时期的龙纹在继承蛇龙、鳄龙等原始龙纹的基础之上,又具有了鸟、象、鹿、马等动物的特点,形象上更为怪异神秘、绚烂瑰丽。它涵容化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
  袁教授的文章极其雄辩有力地说明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传播、流变、形成、发展、定形,回答了关于中华龙文化的诸多疑问,也间接驳斥了千百年来的许多谬见陈说。从现有考古看,最早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为红山C形墨绿玉龙(但后来的考古证明,这并非中华第一龙,而且纪录屡屡被打破。今后或许还会被打破),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发掘出土,据测定为距今5000年前作品。它光洁圆润,简练生动,秀美优雅,沉默而含情欲语,娴静而冉冉欲升,有如一弯从地平线上飞升永远定格在历史天空的新月,闪烁着悠悠的清辉与神秘,勾挽着人们的目光与柔情、迷恋与遐想,显示出古人以宗教般的虔诚和热忱,以智慧和心血创造出的艺术的光芒,让人驻足凝视惊叹不已。
  我现在工作生活所在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有丰富的龙文化。除区域之名有与龙相关的传说,包括辖区内的龙泉山、龙泉湖、金龙寺、金龙水库、青龙湖,甚至有来龙、接龙、转龙、合龙等村以龙命名,真是为龙服务“一条龙”。
  龙泉驿之名因何而来?问许多人都一脸蒙。据久居龙泉的作家、学者贾载明先生广泛考证,其中一说为:在宋朝每逢旱灾,人们便会求雨。那时成都人求雨主要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位于都江堰的宝瓶口,另一个大概就是现在龙泉驿自来水一厂附近的位置。当时这两个地方被称作“龙眼”。龙泉驿在唐宋年间为灵池县的王店镇,只有一条长街,位于这里的一颗“龙眼”,实则为一口大井。在当时,单单这一口大井的出水量,就养活了半条街5000人左右。经后来探索,发现了该泉眼下的暗流,赞其为“龙泉”。贾先生指出:这个说法,得不到考据学的支持,不足为信,但是吻合了古人命名“龙泉”的文化心理。他引用《茅亭客话》:“灵池县分栋山磎洞土穴之内出龙骨,大者十数丈,小者三五丈。有五色者,有白如绵者。”指出这是龙泉山麓以“龙”命名的主要文化历史依据,并考证出龙泉其名在《蜀中广记·卷八》和《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四川(二)》中均有出现。前者为:“自赖简西亘,潜渡雁江而直走龙泉,又曰隆泉,在治北八十里,以涧水隆盛为名……《灵泉志》云:废灵泉县在州西北七十里隆泉驿之右。”后者为:“龙泉镇,州西七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有龙泉驿,亦曰隆泉,一名灵泉。”并指出龙泉驿之名应在明朝洪武六年(1373)之后。可谓考辨翔实,言之有理。我个人认为,自古以来崇龙尊龙的观念、以龙为生水兴水之物的认识,从龙泉驿区特别是山区为干旱少雨的现状推测,从唐宋即存在的以水命名的“灵池”“灵泉”转化为“龙泉”的可能性更大。
  龙泉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上刻有双龙图案。另一国保单位明蜀僖王陵圹志上,有矫健张扬、威猛凌厉、原为皇帝才能享用的五爪金龙,而且其墓门上钉有九九八十一颗凸起的门钉。这两者是位居皇帝之尊才能享有的葬制。很明显这是有杀头甚至灭门之罪的严重的僭越行为,而且发生在心狠手辣的朱棣统治时期。为什么会有这种严重犯忌的行为?据研究考证,是因为僖王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与大多数反对朱棣拥护朱允炆的藩王不同,他自始至终坚定地站在朱棣一边。因而僖王英年早逝后,明成祖特示恩宠破格赐予死者享用。此外,在龙泉驿区的洛带镇公园内,有一古迹名八角井,亦有水通东海龙宫的传说。洛带镇更有与中华古代龙文化直接勾连的龙文化、刘家舞龙文化及其家族传说。
  刘家为湖广填川时自江西赣州迁入龙泉驿区之客家人,至今与该区域及周边众多客家人一样说客家话,并保留汉迄今的族谱、清明举族祭祖等习俗和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等家风家训。刘氏后裔刘学伟回忆其家族祠堂对其家族原有碑刻为“豢龙世家,破楚苗裔”,叙其先祖事,即刘累豢龙、刘邦击败项羽事。其舞龙文化来自与《左传》《史记》所载相似的传说:夏朝时其先祖刘累受聘为君王孔甲养龙,因工作认真负责,成效明显,受到孔甲高度赞赏,获得御龙氏的称号。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一条龙不幸死掉,刘累只得偷梁换柱,用有关器物扎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以蒙混过关。后世子孙遂传下扎龙舞龙之技。刘家子孙所舞之龙虎虎生风神采飞扬,在成都远近闻名。
  几千年间,龙由先祖眼中的蛇、鳄等超凡灵异之物化育而生,它一路迤逦而来,一路腾云驾雾而来,一路兴云致雨而来,一路电闪雷鸣而来。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正是中华文明异彩纷呈、多元一体、互动交融、海纳百川、生生不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