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一节课怎么成功,要看就看它怎么失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自“诊”自“疗”
字数:1434
2023-09-13
版名:成长
□孙建锋 罗秀珍
不要看一节课怎么成功,要看就看它怎么失败,其本义不是说我们不需要青睐鉴赏一节课的成功,而是说我们要学会建设性地处理一节课的失败。因为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毫无“败笔”。试以一名青年教师公开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说说怎么建设性地处理失败。
前不久,笔者应邀到某校听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并全过程参与其评课。评课伊始,教导主任满怀激情引导听课老师们点评,你懂得的,同侪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评自然是“鲜花、掌声与大拇指”的应景之评。当然,认同优长、汲取营养,加以褒扬,无可厚非。然而,评课终究不是为了走过场一味地“粉饰”,而是达至“评是为了不评”的问题“治愈”。从这个角度讲,教学中业已曝光的失败,我们焉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如果我是教者,这节课有三个细节值得自我叩问——一是课堂上“我”从左到右快速打开网购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打开的顺序和速度是否正确、合适?为什么?二是整节课99%都是“我”问生答,当有两个学生“随心所欲”主动提问“传神”是什么的时候,“我”理会了吗?为什么?三是名扬中外,从课文内容能证明此画名扬“国外”吗?这个问题“我”怎么处理?为了保全执教者的面子,又为了诊课的疗效,我策略地提出两点建设性地处理失败的自“诊”自“疗”建议:第一个策略是“自我疏远”。在反思的过程中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不是问“为什么我会失败?”而是问“为什么张三失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疏远有助于缓和我们消极的情绪反应,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令人不安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该意味着失败对自我的威胁较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防御性地把头藏在沙子里。第二个策略是给张三提建议。心理学家实验测试发现,帮助别人的满足感可以提升个人的自信,使人们更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失败。
执教老师颇有颖悟力与行动力,先是采取“自我疏远”,再是给张三提建议,然后把张三置换成自我,接着以《一课“三败”,“三败”一觉》为题,开展自“诊”自“疗”。
经此一课“三败”唤醒我的一觉。
一觉:走出旧我,奔向新我。我在课后于长桌之上,从左到右,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不,徐徐在我心里展开《清明上河图》……我在课后找到课上主动质疑什么是“传神”的两个孩子,我真诚地和他们说了声“对不起”……孩子们看着我的眼神,说:“老师,我们懂了……”
我在课后查阅了资料,看到一个外国人在BBC的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中,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本精装版《清明上河图》,一脸兴奋地对着镜头滔滔不绝:这是存于世界上最传奇的东西之一!它早于欧洲文艺复兴400年!你仔细看,这画上有大街小巷、酒馆饭店,这些建筑全部都有真实原型。这是王员外的家、杨郎中的诊所、孙羊正店、赵太丞的住宅……当时的宋朝已经取消了宵禁制度,夜生活丰富了起来,开封城空前繁荣……接着,他盛赞道:这幅图体现了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它展现的是一个多数人的城市,而不是少数人的城市,它描绘的是普通人生活的城市,而不是国王、武士和教堂……透过一幅宋代画作,看到人本思想,这个老外的视角,着实犀利。
……
“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果你从来没有失败过,那可能是你的目标定得太低了。”舍斯塔说,“通过学习面对失败,并从这些教训中学习,你可能会发现通往成功的道路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是的,人真正发生改变,是内心开始反省的那一刻。那一刻,对我而言,不就发生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自“诊”自“疗”的“诊”课之时?
自“诊”自“疗”的复盘是有意义的失败,是迈向成功最好的途径。
不要看一节课怎么成功,要看就看它怎么失败,其本义不是说我们不需要青睐鉴赏一节课的成功,而是说我们要学会建设性地处理一节课的失败。因为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毫无“败笔”。试以一名青年教师公开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说说怎么建设性地处理失败。
前不久,笔者应邀到某校听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并全过程参与其评课。评课伊始,教导主任满怀激情引导听课老师们点评,你懂得的,同侪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评自然是“鲜花、掌声与大拇指”的应景之评。当然,认同优长、汲取营养,加以褒扬,无可厚非。然而,评课终究不是为了走过场一味地“粉饰”,而是达至“评是为了不评”的问题“治愈”。从这个角度讲,教学中业已曝光的失败,我们焉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如果我是教者,这节课有三个细节值得自我叩问——一是课堂上“我”从左到右快速打开网购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打开的顺序和速度是否正确、合适?为什么?二是整节课99%都是“我”问生答,当有两个学生“随心所欲”主动提问“传神”是什么的时候,“我”理会了吗?为什么?三是名扬中外,从课文内容能证明此画名扬“国外”吗?这个问题“我”怎么处理?为了保全执教者的面子,又为了诊课的疗效,我策略地提出两点建设性地处理失败的自“诊”自“疗”建议:第一个策略是“自我疏远”。在反思的过程中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不是问“为什么我会失败?”而是问“为什么张三失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疏远有助于缓和我们消极的情绪反应,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令人不安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该意味着失败对自我的威胁较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防御性地把头藏在沙子里。第二个策略是给张三提建议。心理学家实验测试发现,帮助别人的满足感可以提升个人的自信,使人们更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失败。
执教老师颇有颖悟力与行动力,先是采取“自我疏远”,再是给张三提建议,然后把张三置换成自我,接着以《一课“三败”,“三败”一觉》为题,开展自“诊”自“疗”。
经此一课“三败”唤醒我的一觉。
一觉:走出旧我,奔向新我。我在课后于长桌之上,从左到右,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不,徐徐在我心里展开《清明上河图》……我在课后找到课上主动质疑什么是“传神”的两个孩子,我真诚地和他们说了声“对不起”……孩子们看着我的眼神,说:“老师,我们懂了……”
我在课后查阅了资料,看到一个外国人在BBC的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中,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本精装版《清明上河图》,一脸兴奋地对着镜头滔滔不绝:这是存于世界上最传奇的东西之一!它早于欧洲文艺复兴400年!你仔细看,这画上有大街小巷、酒馆饭店,这些建筑全部都有真实原型。这是王员外的家、杨郎中的诊所、孙羊正店、赵太丞的住宅……当时的宋朝已经取消了宵禁制度,夜生活丰富了起来,开封城空前繁荣……接着,他盛赞道:这幅图体现了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它展现的是一个多数人的城市,而不是少数人的城市,它描绘的是普通人生活的城市,而不是国王、武士和教堂……透过一幅宋代画作,看到人本思想,这个老外的视角,着实犀利。
……
“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果你从来没有失败过,那可能是你的目标定得太低了。”舍斯塔说,“通过学习面对失败,并从这些教训中学习,你可能会发现通往成功的道路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是的,人真正发生改变,是内心开始反省的那一刻。那一刻,对我而言,不就发生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自“诊”自“疗”的“诊”课之时?
自“诊”自“疗”的复盘是有意义的失败,是迈向成功最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