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策略

—— 以《纸的发明》为例

字数:1523 2023-09-10 版名:教育理论
  □梅婷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立足“三个课堂”,贯通“三个课堂”,就是守住我们中国的根和魂。
  一、立足教材,多维思考,找准“三个课堂”融合点
  语文教育应注重其实践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认知与情感。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纸的身影,《纸的发明》通过“第一课堂”让学生清楚了纸的发明过程,明白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以课后题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落实“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大单元教学,在“第一、二课堂”的基础上,拓展到“第三课堂”,小组合作,制订实践活动计划,实践活动内容。
  二、落实语文要素,多元转化,生发驱动性问题
  “三个课堂”有效融合强调综合性,它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因此,在解决核心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三个课堂”融合就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通过驱动性问题设计,将学习中比较抽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多元化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如何“无痕”落实语文要素,完成单元大任务?笔者做了如下的驱动性问题的转化设计:关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根据题目要求,学习用作者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阶段过程的表达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师生根据标准点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三、坚持以生为本,多步推开,发挥学习小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三个课堂”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纸的发明》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都有体现,特别在实施“第三课堂”的学习时,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制订方案、初稿撰写、多元评价展开具体实践。
  四、关注学习能力,多种任务,开展深度学习
  设计“第二课堂”课后第一题和“词句段运用”,以及课本剧表演,在师生共同合作中完成目标任务,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挥,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则在学生自主和家长的帮助下,实现了在体验、介入、交流中学习社会知识、社会经验和社会文明,同时培养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三个课堂”的融合,专职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家长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师生双主体得以更好体现。
  五、重视评价反思,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三个课堂”实施过程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通过全班交流,学习用作者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阶段过程的表达方法,向同学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师生根据标准进行点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是否符合剧本要求、喜怒哀乐、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指出错误和改进之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中,采取了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价等方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三个课堂”融合以其开放性与系统性的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与活动设计,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系陕西省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小学语文“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TYB2022-67)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5702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