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牛鼻子”

——浅议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

字数:1545 2023-09-10 版名:教育理论
  □杨维平
  曾经只是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过有学生轻生、自残的事例,近年来竟然出现在了身边的农村学校。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并想方设法去杜绝这类悲剧的发生。
  为什么有学生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主要有:其一,学生自身抗挫折能力差。他们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打击、挫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不够坚强。其二,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数量持续增长,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也有部分家长教育孩子不得法,或简单粗暴,或娇生惯养等。其三,当前教育评价亟需改革,“分数崇拜”的沉疴必须纠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将考试和分数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解决的关键是坚持德育为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魂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一个人同样重要,可以说也是一个人的“魂魄”。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如何培养?
  首先,学校要真正树立德育为首的理念,引领广大青少年走出“小我”圈子,超脱出当下的困境与琐碎,自觉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识的培养和积累,而是塑造学生的信仰和精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帮助广大青年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引导青少年自觉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创建自己的人生坐标,扬起理想的风帆,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坚持德育会不会因为影响升学率而被家长反对?实际上坚持德育为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矛盾,这已经被2022年受表彰的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之一的杨明生校长用实践证明了。杨明生校长提出:“德育就是升学率!把德育抓实、抓好、抓到位了,升学率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懂事了,明事理了,知道为谁学了,为什么学了,思想就干净了,情绪就稳定了,心就静了,在他们心目中学习就成为他们最核心的事了!”
  其次,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纠治“分数崇拜”的沉疴。要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通过打造“三个课堂”、开设学生喜欢的自选课程、加强家校合作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建立自尊,为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打下基础。
  再次,学校应大力实施“榜样引领工程”,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要加强教育宣传,树立模范典型,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面对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做生活的强者。特别注意从家乡名人、学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择树立模范典型。学生身边这些鲜活生动、具有特殊亲和力的榜样对本地方学生、群众的说服力、可信度更强,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产生认同感,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每一位教师都要多关爱学生,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更要多献出一份爱心。教师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有针对性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答疑解惑,为学生排忧解难、纠正航向。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