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少了“泥土味”
□孙功道
字数:849
2023-09-06
版名:声音
纵观时下各地乡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的人认为“本地姜不辣”,搞不出名堂来,完全复制粘贴城市学校的经验,以致于一些乡村学校没有了乡村味道和乡土气息,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诚然,别人好的经验当然要学习借鉴,但是“世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从学生立场出发,不只是要有图书馆、阅览室,还要有劳动基地、实践基地。既要有书香,又要有“泥土味儿”,来满足和适应学生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抓好校本文化的培育和使用,让校本文化“兴”起来、强起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学校应根据校史、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校情、生情,开发尽量多的校本文化,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首先,让劳模精神进校园,发挥引领作用。学校不妨聘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并担任校外导师,具有榜样力量的导向作用。劳模工匠大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从普通劳动者成为劳模工匠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次,让劳动基地成为学生乐园,培养劳动精神。学校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辟劳动实践基地,配合劳动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基地锻炼,从整平土地、播种、施肥一直到养护、收成。期间,鼓励学生去探索,与自我对话,与花草树木对话,与别人合作交流等,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各抒己见,不时会冒出一些小创意和智慧的火花。这样,既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又提升了劳动技能。
第三,用文化长廊涵养劳动之根。有条件的学校,在劳动基地要开辟劳动文化长廊。按照学校历史分期、分类别展出劳动成果,尤其是同龄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创造的荣誉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劳动之根植入学生的心灵。
当我们徜徉校园,看到校园留下我们足迹和智慧的印记,嗅着带着芳香的浓浓泥土味儿时,重温那些与校树、校花、校草一起成长的难忘时光,就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推动着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校园文化就充满无限生机活力。
诚然,别人好的经验当然要学习借鉴,但是“世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从学生立场出发,不只是要有图书馆、阅览室,还要有劳动基地、实践基地。既要有书香,又要有“泥土味儿”,来满足和适应学生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抓好校本文化的培育和使用,让校本文化“兴”起来、强起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学校应根据校史、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校情、生情,开发尽量多的校本文化,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首先,让劳模精神进校园,发挥引领作用。学校不妨聘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并担任校外导师,具有榜样力量的导向作用。劳模工匠大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从普通劳动者成为劳模工匠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次,让劳动基地成为学生乐园,培养劳动精神。学校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辟劳动实践基地,配合劳动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基地锻炼,从整平土地、播种、施肥一直到养护、收成。期间,鼓励学生去探索,与自我对话,与花草树木对话,与别人合作交流等,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各抒己见,不时会冒出一些小创意和智慧的火花。这样,既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又提升了劳动技能。
第三,用文化长廊涵养劳动之根。有条件的学校,在劳动基地要开辟劳动文化长廊。按照学校历史分期、分类别展出劳动成果,尤其是同龄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创造的荣誉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劳动之根植入学生的心灵。
当我们徜徉校园,看到校园留下我们足迹和智慧的印记,嗅着带着芳香的浓浓泥土味儿时,重温那些与校树、校花、校草一起成长的难忘时光,就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推动着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校园文化就充满无限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