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策略
□杨春芬
字数:1013
2023-09-03
版名:知行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毋庸置疑是落实《意见》精神的关键课程。如何把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知行合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每个思政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劳动意识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发展其逻辑思维,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以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强化其抗挫折的能力。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模范人物战胜挫折的视频,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提出“他们能成功克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教师及时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模范人物是在劳动中磨炼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增强劳动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乐趣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若想将其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课堂氛围既轻松又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框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小小工匠我行动”的课后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对学校课桌椅进行检查,对有破损的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对损坏的门窗进行登记并上报给学校进行维修。
引入劳模榜样,建构劳动价值观
以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教学为例,该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课堂中,教师可相机引入袁隆平院士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懂得正是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富强。随后,教师需及时升华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美好情感,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教师通过建构浸润以劳动为底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用劳动的智慧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让劳动的芬芳丰润学生
精彩的人生。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劳动意识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发展其逻辑思维,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以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强化其抗挫折的能力。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模范人物战胜挫折的视频,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提出“他们能成功克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教师及时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模范人物是在劳动中磨炼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增强劳动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乐趣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若想将其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课堂氛围既轻松又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框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小小工匠我行动”的课后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对学校课桌椅进行检查,对有破损的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对损坏的门窗进行登记并上报给学校进行维修。
引入劳模榜样,建构劳动价值观
以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教学为例,该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课堂中,教师可相机引入袁隆平院士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懂得正是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富强。随后,教师需及时升华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美好情感,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教师通过建构浸润以劳动为底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用劳动的智慧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让劳动的芬芳丰润学生
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