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于晓斌孙绪学

字数:1456 2023-08-27 版名:知行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圆满状态。”体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然而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肩负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重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和认同不同的意见,并为学生适时提供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会带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影响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体育教师平时要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微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友爱、温暖和情谊。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在这种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现代管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要从正面加以引导,让他们正视客观条件的存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其他优势去弥补本项目的差距。另外,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只要付出汗水和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在不断的努力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
  利用比赛培养健康心理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点出发,体育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不妨引进竞争机制,用比赛激活教学,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此外,学校还可利用组织诸如拔河比赛、接力赛、球类比赛、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锻炼意志品质,激发竞争意识,培养耐挫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主动参与锻炼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贯彻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体育课的几大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锻炼心理素质。如让学生轮流组织课前的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放松活动,使其体验当教师的感受,促使他们更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主动作示范,或者教师作示范让学生进行讲解,这些做法能消除学生的闭锁心理,提高交往能力,增强适应能力。